第68章 意外的人选

对于即将发生的陕北农民起义,孟南贞知道结果,却无能为力。

小冰河时代的天灾,加上明末腐败官僚和贪婪的地主阶级的人祸,使得一切的发生都顺理成章。

想要从官面上解除危机,他思虑了好久,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

这不是派几个能力强的官员,花大力气进行救抚就能避免的。

陕北的天灾可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儿,而是持续了很久很久。

大明本来就没有多少家底,又要支应辽东,又要应付陕北,实在是力有未逮。

思来想去,孟南贞才找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那就是移民。

既然那么多百姓窝在陕北没饭吃,只能等着活活饿死,那为什么不把他们转移到别的地方去谋生呢?

封建社会,一般这样的迁移绝对是找死的行为。

毕竟大家都依靠着土地为生,资源早就划分完毕。你把外人弄过来,本地人还不得炸了?

幸好明末的环境给了孟南贞想法实施的空间。

东南的商业发展十分迅速,劳动力人口却十分不足。

新兴的商人集团没有政治地位,和地主阶级抢夺人力资源实在不占优势。

但如果是外来的人口,然后在国家干预下进行分配,那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了。

对于劳动力如饥似渴的商人集团,一定会把这些人口吸收的一干二净。

而一旦从陕北调走大量的人口,那么那边的生存压力就等于是一下子减轻了。

到时候再加上一定的救抚措施,避免那场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也不是不可能。

唯一可虑的就是,一旦从那边调走的人口太多,对于西北地区的控制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不过和会带来灭亡的危机相比,一时的损失也不是不能接受。

等到大明回过气来,失去的东西还是能够拿回来的。

再说了,这个时代那边的某些势力也不成什么气候,这种风险并不需要过多的担忧。

东南实在是太缺劳动力了。

除了新兴的工商业需要,未来一旦信王上位,全面开海,加强海外贸易的话,需要的人力资源会更多。

造船、海员、物流等各个方面,都是吸收人口的大户。

孟南贞必须未雨绸缪,一切想在前面。

“殿下觉着可行的话,我回头就去和东林党谈。无论如何,王恭厂要重建,还不能继续留在京师里面。”

信王踌躇半晌,想到辽东的危局,最终只好点头。

“那就拜托先生了。”

说完,他又抚摸着手中的新式火枪,感慨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