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茶客说:“寿司其实是从我国传到日本的,在我国很多古籍上面都有此方面的记载,大约在汉代,我国就有这种米饭搭配肉羹酱料制作而成的食物,但为什么是日本将这种食物发扬光大了呢?”
好一个带有学术思辨式的思考。
林普接话道:“是的,中国辞典《尔雅·释器》中记载‘肉谓之羹,鱼谓之鮨。’,寿司的本意就是鮨,还有一个字叫‘鲊’,也可以代表寿司,是一种米拌熟鱼粒,刘熙的《释名》中记载‘鲊滓也,以盐米酿之加葅,熟而食之也。’意指鲊滓是种用盐、米等腌制,让鱼肉发酵后剁碎,煮熟后进食。”
众人都对林普的阐述拍掌叫好,做什么都要讲究一个出处,显然林普是对这行的历史烂熟于心,这才是匠人之风。
颇符合茶人们的秉性。
林普接着说:“日本能够将此发扬光大,可能跟它是一个岛国有关,他们有大量的鱼产品,这是制作寿司的主要食材来源。”
“有道理。”茶客们频频颔首,表示赞同。
从寿司过渡到茶道,茶人们表示不服。
“茶道也是从我国起源的,现在却偏偏是日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固定的东西,但是我们现在却是五花八门,谈不上道。”
林普在这方面就插不上话了,只是听。
一边听一边喝茶,话说这茶实在好喝。
这些茶人就东拉西扯,围绕着中式茶道之改良大侃特侃。
看得出来,这些人是真心热爱茶道这门艺术,也都是爱茶之人。
林普被茶水浸润着,开始思量起自己的生意。
所谓举一反三,是为学也。
“林师傅,你对我们茶道的没落有什么自己的看法?”茶人见林普半天不说话,向他抛出了问题。
“我?”林普没有准备,一时有些局促。“关键是人要有凝聚力,像我们茶学会就挺好,能够把真正懂茶爱茶的人团结在一起,这样就容易形成合力,在此前提下推广一些事情相对来说就会比较有意义,比较容易形成影响,关键还是在人。”
林普随口这么一说反倒是引来无数的赞同。
“听见了没?这就是外行给我们的鞭策,人,关键是人!”茶人们被林普这么一说给说激动了,又开始就活动务起虚来。
其实林普心里藏着有话没有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