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土木堡之变

二十多岁的皇帝自视甚高,打算效法父亲、曾祖父、高祖父御驾亲征,对时常在边境自由出入的瓦剌人给予沉重打击。他身边重用的人,包括被皇帝称为王先生的王振,个个都赞颂皇帝为不世英豪——这当然是朱祁镇自己拼凑的班底,说实话说大明不行的都滚。

这种班底通常是昏君的标配。

赵匡胤忽然携酒来登门拜访:“贤弟,今日有空吗?”

朱元璋放下书:“事情可以往后挪一挪,赵兄突然登门,想必有要紧事。”

赵匡胤平淡的笑了笑,眉宇间不免有些忧愁:“不是什么大事。”

摆设了几道菜肴,现如今,人间虽然没有花生可以吃,阴间却早已有了,各地地府交流的时候,连花生和玉米红薯辣椒都传了过来,这东西又好种,又好收获。

朱棣本来在写文章,看见有人来,给孙子使了个眼色,很可惜那边正在画竹林,没有接受到这个眼神。他只好自己走过去,以免错过任何一点消息。

“都是家常便饭,请。”

“有几道下酒菜就好。”赵匡胤怅然道:“当年我在政事堂立碑,南人不得坐吾此堂……”

朱元璋点点头:“确实有先见之明。”坏事的这帮人都是南方人,但归根结底,是你们重文轻武导致的,越南方的人看起来越白皙文弱,北方的书生也是北方大汉。你跑来跟我说这个干什么?

“我那块碑后来被人盗走了。听说你也立了一块铁碑”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朱元璋知道这件事,赵匡胤的碑后来被政事堂的宰相偷走了,是一个南方人干的。他稍一想,就明白过来,拍案大怒:“老子的铁碑也被阉人盗走了?是谁?王振?”

朱棣也有些惊怒,他迁都的时候连那块牌子都搬了过去,还挂在原先的位置上,皇帝和百官每天上朝都能看见,竟然有人敢搬走!这不光是祖宗的威严,更因为这件事本身是对的!

“是王振。”赵匡胤感慨道:“开国之君定下的政策,虽然常常被改变,但像这样的,连碑都被盗走的事情,实在是不多见。”可能是我书读得少,但好像只有我们俩,公开的碑都各自被盗了。

朱元璋问:“难道朱祁镇不知道这件事?朱瞻基!你滚过来!”

朱瞻基一惊:“我又怎么了?”

还能怎么了,盗碑不是开始,只是中间部分的事,是从他教太监们识字、设立秉笔太监掌印太监开始的宦官干政。就连王振,一开始也是服侍他的宦官,这件事是他自己不小心说露的。

一代比一代过分,当爹的能让宦官批红,代行君权,儿子就能把祖宗的碑给毁了,要不然哪能叫乾纲独断呢。

和赵匡胤略饮了几杯美酒,谈论了一番世事多艰,送他回家。

朱元璋和朱棣难得的达成共识,一起追他,围追堵截,疯狂追捕。“祖宗打下天下就行了,最好别给子孙后代留下训诫,是不是?”

“你们没读过旧唐书新唐书是不是?”

“不不不不”朱瞻基一边夺命狂奔一边把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他大叫:“司礼监太监不过是揣摩朕心来做简单的判断,每逢国家大事,朕都亲自过问内阁官员,仔细议定。唐朝的宦官掌兵权,我用的宦官不掌兵权。如果不用宦官,恐有黄袍加身故事。”

“你让内阁票拟,让内阁大臣替你想事,让宦官替你做决定,那你当皇帝为的什么?吃喝玩乐?”

朱瞻基被追的走投无路,试图上树,又来不及爬上去,虚晃了一下,一个折返跑:“言官约束皇帝,皇帝谨言慎行,大臣却可以花天酒地,这不公平。票拟和批红的权力皇帝随时可以收回!没有权臣权宦!”

朱元璋越发愤怒:“你执政时,大臣竟能坦然花天酒地?你的律法何在??你的锦衣卫何在?”这分明是你管束的太松散,以致于官员忘记君臣之分。

朱瞻基:“啥??”还能这么解释?这话确实有道理,我真是个仁君,放任的他们一点都感受不到生命之可贵。但像太祖太宗那样就不必了,太可怕,做不到。

他最终还是体力耗尽,被抓住了,祖宗们分别在他屁股上抽了一巴掌,就施施然去洗手。

出征前要祭告太庙,立两岁的朱见深为太子,以免后顾之忧,这也得祭告太庙。

“这是去送死吗?提前立个太子继位?”

“孙氏如果成了太皇太后,明朝就没指望了。”

“那你还不去磨刀。”

朱元璋和朱棣都气乐了,没错,他们出征时也让太子监国,那时候太子都多大岁数了?四五十岁的太子当然能监国,皇帝当然不担心自己会死在外面。两岁的……那有屁用啊。

在细细的考究国力,和偶尔归来的人索取人间兵力的数目。

非常少啊,有几个卫所加起来只有四万士兵,还是战斗力不强的屯田兵。

朱瞻基见势不妙就想溜,朱元璋猛地伸出腿,在他路过时,一下把他绊倒在地:“别走。”

这是又一次熟悉的、啪叽一下被绊到在地上,只不过这次不能拿个缸把人扣住,反而有可能被对方扣住。只能忍痛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兵力虽然重要,百姓疾苦也很重要。我想效法文景之治,让百姓休养生息。”

这个解释还算是合理,朱棣几次北征把国家耗尽,也被人称为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要想厚待百姓,就得减少国家开支,裁撤军费当然是一个大项目,由主动进攻改为防守,能省下很多钱粮。

瓦剌、鞑靼就是蒙古部落名称,听起来只是藩王,实际上非常强大。

不仅皇帝们放心不下,阎君们也很担忧,唯恐鞑靼人重回中原,又要改朝换代,都知道该地区现在没有完整的超长长城,是以荒地和堡垒作为屏障。

嬴政叹气:“长城要配合四十万以上的军队使用啊。”

修个长城然后再屯兵防御,那可比单纯的北征容易多了。具险以守啊,有山就格外加高,便于士兵奔走作战,没有山就平地起一座墙,让步兵在平地上防御骑兵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倒是从朱元璋到朱瞻基一直在修长城,明长城的用料和秦长城也类似,但你们兵力不足,光有墙有什么用呢?

瓦剌部现在很强,脱欢、也先两代人的经略行之有效,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

朱祁镇出征时带了二十万军队,号称五十万,还带了满朝文武,以及一千多名宫女太监杂役。

未战先退,退还不彻底退,就在边境上徘徊,全程没有听到皇帝发号施令,完全是王振在指挥,之所以如此,只不过是因为王振非常了解皇帝,处处贴合圣意,做了一个最好的传声筒,朱祁镇只说一句不想无功而返,王振就把军队带到他暗示的方向去。最终在土木堡被人追上了,还不肯进居庸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