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卷 第四十三章 走着瞧

清末英雄 贰零肆柒 3441 字 8个月前

“不知道。重安感觉他们今天有些诡异,所以我才担心德国那边技术接受的事情。我们买了那么多潜艇,花那么多钱,总不能什么技术也拿不回来吧。”杨锐答道。

“要发报问一下德国那边吗?”徐华封也明白事情的重要性,当下提议道。

“发吧。让各技术小组注意加快进度,一些次要的东西可以先放一放。”杨锐说道。“还有小徐那边,有空让他去拜访一次德皇威廉,不要一留学什么都忘记了。”

“明白了。”徐华封起身想走,只站起身他却想到另外一个事情,“竟成。真要是德国情况有变,那我们的火种计划该怎么办?国内军工方面也是人才紧缺啊,真要是把人派过去了却什么也学到,那就……”

在欧洲战争时派出两千多名科研、军工人员进入德国各种工厂、研究院工作,这是杨锐提出的火种计划。这两千多人中高级技工占了绝大部分,他们要学习的主要是各种工艺——杨锐不认为拿到技术资料、配方就算掌握了工业技术,唯有不断实践、加之解决本土化问题,技术才算学全。为此,欧战前派两千人去很有必要。这些人在大战之前之初也许只有看的份,但等大战中后期德国扩产缺人之时,他们就会进入主要岗位工作,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

对于中国的这项计划。德国政府和克虏伯等公司一开始是拒绝的,但在中方反复说明这些人不是劳工,而是实习生。且不需要工资等等,这项计划最终得到了德皇的同意。毕竟,中国已经相当于德国的准盟国。只是没有签约。派出人员简单,得到德国那边同意也不难,但要确保这些人在大战时的安全和食物给养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为此柏林的中华驻德公使馆特意在近郊购买了一个农庄,农业部一些人也派了过去,那边是准备战时种粮养猪的。

“不行!人一定要派,只要德国没有明确反对,这些人都要过去,而且上半年就要全部过去。”杨锐决断道。“这可是种子啊,不去德国工厂干几年,我们的工业能快速提高吗?”

“我就担心万一情况有变,那这些人就白去了。现在大战,我们军工也紧张啊,这些人一抽掉,那军工产量就要下降。”徐华封道。

“宁愿下降,宁愿和日本人刺刀对刺刀他们也要去!”杨锐挥着手很是决然,他说完又感觉自己的口气重了,缓和道:“华封先生,军方那边我会亲自打招呼的,只要明白为什么产量下降,将士们会理解的。做那么多,不就是为了有一个强大的新中华吗?军人保卫,工人建设,都是为了这个国家的强大,牺牲不是可怕的,就怕连牺牲的机会都没有。”

“我明白了。”徐华封没有生气,反而沉重。

“还有大学里的那些工科生,大三、大四那些也给我派出去吧,理科生大四的也去。大战的时候正好淘金。”杨锐说道,瞬时又把派遣人员扩大数百人。

“我明白了,我回去找孑民商量的。”徐华封再道,而后便步履沉重的走了。

安排完技术上面的事情,杨锐顿时把德国的异常抛掷脑后,问向一边的谢缵泰,“英国不出我们的意料没有宣战,但等我们反攻朝鲜的时候,它是不是就要宣战了?”

“难说!”谢缵泰道:“英国依旧可以把发生在朝鲜的战事看成是东北战事的延续,认定这不是我们主动攻击日本,而是日本主动攻击我们,这样就可以回避同盟条约了,其实英国毕竟在我国有太多利益,我们都打到了朝鲜,那说明日本根本无胜利之可能,它跟着开战将会失去既得利益,这是英国所不能接受的。不过,他还有另外一种办法,那就是实际上派出海军巡航朝鲜等海域,但实际上不做宣战。”

“那那什么英日同盟条约不就是成了废纸了吗?”杨锐笑道,“撒克逊人果然是卑鄙无耻、老奸巨猾,雷奥说的对。”

“同盟条约只是针对俄国,现在英俄之间争端已经缓和,日本已无实际价值。”谢缵泰道。“可以说日本人是被英国人卖了,要是这一次再被我们打回去,连甲午吃进去的都吐了出来,我想日本国内政坛将要发生大地震,那什么大正天皇估计要被气死。”

“气死就气死!”杨锐不屑道,“天皇死了,让财阀当政,正好可以投靠我们。”

杨锐一直想着收日本为小弟,但谢缵泰却感觉这不太可能,毕竟中国的实力不能像美国人那样说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日本战败后务必会被英美等国拉拢,加上这个国家歇斯底里的本质,要想中日友好是不可能的。他道:“竟成,我们还是走着瞧吧,中日将来会怎样,关键看英美俄三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