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封锁日本的方案杨锐只是之前提了一下。参谋部和德国那边的潜艇组则按照他的思路想方案。其实就他所知的历史而言,一战对付潜艇实在是没有太好的办法,这时候的飞机不行,雷达也没影,最后好像是英国人想出了护航制度,加上德国还没有狼王的狼群战术,这才最后失败了。
杨锐所知有限,其实他并没有看过二战战史,一战开始潜艇都是单艇作战的。商船来一艘则干掉一艘,而后面英国人听了美国人的建议之后。开始对商船采取编队护航的办法,把损失从四分之一降低到了一百二十分之一。而狼王邓尼兹在被俘后想到对付商船队的办法,那就是潜艇编组夜间攻击商船队,办法是对,但是等他出了战俘营的时候,一战就已经结束了。
二战邓尼兹一开始祭出狼群战术,开始很有效,但等护航舰队的雷达改进到厘米波段后,侦测精度大增,在飞机的压制下,潜艇完全是冒出一艘干掉一艘,到最后德国安装通气管的时候,那已经很晚了,护航航母到处都是,加上美军的轰炸编队,潜艇生产受阻,潜艇部队又落到了一战的命运。
和潜艇面对的情况一样,潜艇的装备也随着敌情的不同而不同,开始是小潜艇,后面随着护航制度诞生,潜艇只有走的更远的地方、更多的等待才能找到攻击机会,所以一战的潜艇是越造越大的,而甲板炮的装备是因为炮弹比鱼雷便宜多了,单独的商船几十马克的炮弹就能解决,就不要用一两万马克的鱼雷了。从这个时期到装备厘米波的航母出现之前,潜艇都是潜水炮艇,只等潜艇装上通气管之后,它才真正变成了‘潜’艇,水下航速也开始大于水上航速,行踪也变得诡秘,从来不露身影。
杨锐一开始就是以狼群战术来教导部下的,现在参谋部研究出来的空海一体化,则是沿着他思路的再创新,日不落帝国都想不出对付潜艇的办法,那么日本就更想不知道如何应对几十年后才出现的狼群战术。杨锐之前还想在潜艇上面加通气管的,实验室也做了技术储备,但参谋部对此作了否决,没有见过航母、飞机、雷达的他们不认为天空有威胁,只认为日本的潜艇对己方会有些威胁。
“先生,按照情报,日本早期潜艇只有几十吨,那么的那几号舰、几号舰根本就没有出海作战能力,最新的潜艇波三型技术性能也很不好,整艇水上排水只两百九十吨,水下三百二十吨,使用的是汽油发动机,马力只有六百匹,续航能力也短,只有一千一百公里,鱼雷一般装备两条,没有火炮。我想以他们的水下行动能力,如果双方面对面遇上了,怕是要打炮战了。”徐敬熙说的好笑,不过他见杨锐没笑赶紧又严肃起来。
杨锐没笑是想到前年在日本发生的一起潜艇事故,一艘不到百吨的日本潜艇因为汽油机通气管进水,使得其失去平衡。断电后坐沉海底。过几天潜艇打捞上来后,艇内没有前几年意大利潜艇失事时争抢求生的场面,十四名艇员全部各司其职。其艇长佐久间免在生命最后一刻写下详细的事故报告,然后平静死去。
看看日本海军。再对照满清留下来的海军,杨锐很是无语,而在德国训练的复兴军海军,虽然没有出现这样的事故,但出现类似情况能不能尽忠职守,他不能完全确定,他只希望他们会,毕竟那些人多半是十多岁的孩子。
“日本人毕竟是在近海。如果巡洋舰海面上搜索,潜艇水下搜索,我们怎么办?”杨锐问道。没有飞机雷达的情况下,看多了潜艇战电影的他很担心日本潜艇。
“先生,我们的声纳现在已经可以装备潜艇了,侧面定位系统也在研发,完全可以对付日本潜艇。”贝寿同道。他敬佩的看着杨锐,只认为先生料事如神,早就把一切事情安排好了。
杨锐其实没有他想的那么神,只是他知道声纳而已。而在真实的历史上。英国人聘用法国人朗之万在1918年以水晶为介质,发明了压电式换能器,实现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然后再通过真空放大器放大,这才有了简易声纳的出现。而杨锐组建的传感器实验室,以高中物理传感器那一章为研究对象,再将复读机的喇叭和耳机拆除分析,已经在研究驻极体了。当然,压电陶瓷不可能现在就研究出来,实验室还是走的朗之万的老路,依照1880年居里兄弟的压电效应研究继续深入下去,几年之间。朗之万振子已经造出来了。
“可是那也只能做到停船探测啊,而且距离太近了。只有一千五百米。”杨锐不满意的道,实验室现在只是攻克了声电交换的难关。在实际使用中,声纳员还是无法在己方潜艇开动的时候,有效判断敌舰的方位和距离,因为声音总是参杂在一起的,后世被动声纳的补偿器,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发明;而探测距离,后世的潜艇一般是用磁致伸缩换能器,把声波发射出去,而接受回波则使用压电转换器。磁致伸缩效应1842年就由焦耳发现了,但到底通过什么来实现,那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先生,停船的话根据敌艇的位置,通过侧舷的多个接收器,有经验的声纳员还是能判断出远近和方位的,另外,实验室研究出了一个新武器,潜艇如果装备的话,一定可以十发九中。”贝寿同说道,他说完拿起电话对外面说了一声,而后再把窗外拉上,屋子里顿时暗了起来,杨锐这才知道,他要给自己放电影。
一会功夫,作战室后面的放映孔就打开了,放映机的射光很快就射到了覆盖地图的墙壁,在舒展开来的白布上,一段影片开始了。最开始出现的是一片宽广微澜的水面,电喇叭声中,能听到柴油机的轰鸣。随着镜头的移转,水面上出现一条奇大无比的机帆船,船离镜头有数千米远,到这时,杨锐才知道镜头是在船上,而柴油机的声音不是来自远处的机帆船,来自镜头下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