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卷 第四十八章 有兵可派

清末英雄 贰零肆柒 3261 字 8个月前

“华封先生,你说的商人就是些买办,他们是和洋人穿同一条裤子。要想实业救国,这些人还是要打压的,不打压,洋货一直输入,国货怎么起来?”杨锐道。

“竟成,这真是唯一的选择吗,真是要开战么?”钟观光道,他和王季同同船来的,见现在的局面很高兴,但看到长江开战的简报,心头却是沉重无比。

“嗯。如果日本人在东北不停战,公使团也不劝阻,那局只能是在长江开战。”杨锐很是确定的道,“改朝换代,多大的事情。可列强环视,事情没那么容易。现在长江那边我们有十几万部队,一旦开战,胜算还是有的,而且英国绝对无兵可派,日本人不可能两边同时开打,总是有主次的。”

或许是杨锐说的在理,或许是占领北京后他声望益重,即便大家都心疼沪上长江一带会打烂,但开战的决议最终还是得以通过,历史的走向就这么在一个花厅里被确定了下来。既然开战在委员会通过,军情局就不再是小打小闹只抓一些中方经理了,半个多月的功夫,即便是三井的货场,也遭到查封。日商走私夹带芙蓉膏、日造铜元、私盐本就普遍,这些东西一查出来,只引发更大的查封行动,到最后除了租界内的货场和日企华员,租界外的日货基本断绝。

在日本领事抗议无效后,忍不住的日海军第三舰队在司令官川岛令次郎少将的指挥下,对驻守南京的革命军军营进行炮击。

日本第三舰队成立于1903年,主要巡航于长江以及南方沿海,保护日侨和日本商贸,舰队主力是新高、对马、和泉三艘三千吨级巡洋舰,另外还有两艘一百多吨的炮艇。对于舰队的日本官兵来说,上个月中国人炸毁南满铁路。诸人就已经了义愤填胸了,现在长江一带革命军居然敢查封日本货场,抓捕日企华籍员工。更使得他们恼恨不已。在收到惩制复兴会的命令之后,航行到南京附近的新高和对马号,炮击复兴军军营,12门152mm的速射炮瞬间就把南京城外的军营轰击成一片瓦砾。

南京被炮击,军情局在第一时间就收到了消息,杨锐看完电报并不吃惊,长江一带中日檫枪走火已经半个多月。他对日军炮击早有准备,只想不到他们会忍到今日。

“消息现在只有我们知道吧?”杨锐本想问外界什么反应,但想到无线电是最快的。等其他各方知道怕要在半个小时之后。

“是的,我们最快知道。这次炮击,我们虽然早有提防,但损失还是极大。南京那边要不是梓怡等人拦着。怕是那些士兵要冲进日本领事馆了。”刘伯渊道。

“不能冲入领事馆。我们一定要表现的和庚子年义和团有所差别,不能让日本人、英国人把事情扯向义和团。”杨锐说道。“现在要做的是调兵围住日租界,苏州、汉口、重庆、杭州,这几处都派兵围起来,不需要进攻,只要做开战的样子就行。”

炮击加上包围,从长江上游到下游,整给流域的局势徒然紧张起来。在各方只以为复兴会是故作姿态的时候,日本第三舰队再次炮击后。驻守苏州的南非2师1旅冲进了日租界,将整个租界都纳入自己管辖范围。在中日双方大打舆论战的时候,朱尔典终于出现了。

“杨先生,如果复兴会不退出苏州日本租界,那么公使团将支持日本对中国开战。”朱尔典一开口就把公使团抬了出来,他对眼前这个中国人无比讨厌,但他还是不得不在伦敦的训令下前来交涉。

“朱尔典先生,中日已经开战。”大人物终于出场了,杨锐看着这个五十多岁、绅士作风的英国人,不痒不疼的笑。

“不!局势一直因为复兴会的敌对行为而恶劣,杨先生,如果再这么下去,公使团只能是增兵中国,以保证各国侨民在华的安全。”朱尔典见恐吓无效,只能是将威胁升级。

“欢迎!我非常乐意看见各国增派军队到中国来。同时,复兴会对各国侨民一向很爱护,包括对日本人。”杨锐说道。“朱尔典先生,作为日本的盟友,我并不介意你帮他们说好话,但要想局势不那么恶劣,关外的日本人务必停战。”

“杨先生,只要复兴会交出凶手,道歉之后并赔偿损失,那么日本自然会停战。”朱尔典道,不过说完他就发现话题被杨锐扯远了,只好再道:“杨先生,长江流域为英国保护区,此地禁止开战,苏州日租界的军队必须立即撤出。”

“日租界要退出,那么奉天就要停战。”杨锐没等翻译转述,没等朱尔典说完就站起回话,“朱尔典先生,长江流域是中国商业的重心,我同样不希望在这里发生战争,但现在战争已经开始。我不管哪里是谁的势力范围,我只知道整个中国是一个整体,只要东北的日本人不退回他们来的地方,那全国的战争就会继续。”

杨锐站起,朱尔典也站起,他完全明白此人不是满清那种被文明世界教训过的旧官僚,稍微威胁就会投降。这个人本身就来自文明世界,并且全国的农民已经被他煽动起来,只要他愿意,第二次拳乱随时可能发生,而这一次,士兵们面对的将不再是那些认为自己刀枪不入的愚民,而是几十万经过严格训练的新式军队。或许可以打垮他,但无法打败他,甚至,文明世界越是对他施压,民众就越会认为他是民族的英雄。

真是一群疯子!朱尔典心里骂道,不过他还是很文雅的说道:“杨先生,鉴于中国的局势日益恶劣,大不列颠将再一次增兵中国,以保护侨民。”

杨锐见他准备告辞,依然不痒不痛,“朱尔典先生,我理解贵国的想法,但希望贵国有兵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