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嗓门让门外的太监和侍卫们吓了一跳,正在为儿子离家出走而烦闷不已的刘均定,朝门外的人使了个眼色都离书房远一点。只有他守在门口独自生着闷气,自己那儿子自从和姜田混在一起之后,虽然这见识增长了不少,又和太子搭上了关系,但是这心也野了,有时候自己这当老子的说他两句,竟然也敢振振有词的顶嘴了,现在更是学会了离家出走,还说这是效仿姜田出去增长见识。
刘均定不止有这么一个儿子,可这个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长子,在感情上并不是其他儿子所能比拟的,虽然那烽火连天的日子里,刘宝铠只是一个需要保护的稚童,但是见过血的与那些在蜜罐里泡大的绝对不在一个档次上,也只有这一个儿子才有资格继承自己的爵位。
房中的两个人不知道门外还有个纠结的老头,就算知道了现在也没工夫理他,姜田被张韬这种外行话气的不轻:“什么叫我的研究院,说过多少次百年海军,中华缺失海洋观念两百多年了,哪是砸钱就能解决的。在咱老家就算全国人们都知道海权的重要性,这海军又建设了多少年?”
这种争吵是注定没有结果的,就像后世任何一个国家陆、海军的争端一样,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其实理智的说无论是大海军还是大陆军,都能达到他们俩预定目标,海军可以开拓殖民地,陆军也可以向北、向西、向南去掠夺更多的资源与生存空间,只是这两种办法都不是短时间能见效的,也就是说无论走哪条路,他们俩都不可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天,所以他们争论的焦点实际上是国家今后的路线问题。就连强大如后世的美国,陆军与海军之间为了争夺预算也是各种明争暗斗,不过姜田和张韬的争论不是军种间的争执那么简单,这牵扯到未来几十年的国家侧重问题。
所以看似是为了军费的分配在争吵,核心却是国家前进方向的一场大辩论,之所以说这不会有任何结果,因为他们俩都知道最好的办法是海陆并重,可国家目前没有这么多的钱,只能是有所侧重。这也是为什么姜田并不担心张韬的怒火,这种争吵虽然很激烈,张韬却知道姜田不是为了什么小团体的利益在锱铢必较,接触的时间长了,他发现姜田对振兴中华这个目标的狂热并不比自己少。
等吵累了这俩兄弟又恢复了对面而坐的状态,张韬又拿起了桌子上的奏折:“你报的海军扩军计划必须延后,有情报显示,草原上有人蠢蠢欲动,就是那些开市通商的部落也有不稳的迹象,所以这次北伐不仅要打还要大打,争取打出十年的和平。”
姜田也知道事情没有转圜的余地了,在他看来只要守住边境,靠经济与文化的侵蚀比军事上的打击更有效,可张韬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就像老家开国之时的朝鲜战争,一战而震慑美军几十年不敢和中国陆军正面交手,所以这军事准备的规模也相应提高,正好同海军的购舰扩军计划相冲突。
“那……”姜田琢磨着要为海军再争取点新装备:“至少那些通用巡洋舰要订上几艘吧?舰炮的生产线也要有维持的订单吧?否则别说是创新发展,就是留住熟练工都做不到。还有这种船型都是冀王的船厂在生产,总不能说停就停吧!”
为了保留一些订单,姜田只好将冀王给抬了出来,冀王的船厂不仅是用来赚零花钱的,同时也是贵族下海开办实业的样板,若是因为订单不足而停工赔钱,那这个形象工程岂不是前功尽弃了。
果然一听自己亲弟弟的那个造船厂,就是依旧打算先陆后海的张韬也有些头痛,姜田不知道的是当初为了让张乾放弃一些东西,这个船厂与造船的预期收入就是交换条件。
在这种涉及到政权稳定性的问题上,张韬只好妥协了:“这样吧……反正船上的火箭与陆军的型号一致,武器上的生产可以放在一起进行,船嘛……暂且开建四艘巡洋舰用于加强南海舰队。”
姜田也看出张韬在纠结,所谓的先陆后海不仅是哪个军种分到的钱更多,而是张韬要借助北伐裁汰老弱,撤销原有军阀的私兵重新整合军队,所以除了换装需要大笔军费之外,还要有一笔安置费用,这也是原本相对省钱的陆军为什么要占用海军军费的原因。
“要不然我再去想想办法?”深知海军建设要长期投入的姜田,只好打起了自筹资金的主意:“要是海军能自己找来钱,你可不能挪用!”
张韬的眼睛一瞬间就亮了起来:“你还有赚钱的法子?”
“既然你不愿意改变主意,我也只能全力做好工作了,不过我这个办法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打算用的,否则历史上还指不定怎么评价呢!”
姜田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自古军队经商的后果都是催生腐败与军阀的诞生,在原本的时空中,百万大裁军之后国家将主要精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军队的经费捉襟见肘,曾有一段时间允许部队利用自身的资源经商补贴军费,但是没执行多长时间就被叫停了,因为军队经商不仅严重的破坏了经济秩序,还使得机器有脱离政府掌控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