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的街道很快就随着各地水工被征调入京而热闹了起来.
由于是官方召集,水工们的来回路费自然是由咸阳府衙承担,也因此,审核条件略加苛刻,需要由个地方官吏进行举荐。
但这样的举荐方法还是有漏洞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官吏都能做到唯才是举,也并非所有的有才之士都能有门路得到举荐,所以为了避免有漏网之鱼,这个征召令还增加了个补充条款——如果不在举荐名单之内,但是在咸阳由将作大匠主持的考试中考核通过的话,也可以为其补偿来秦的路费。
没错,来秦。
这份征召令并未限定只有秦国本国人才能参加,而是向所有国家的水工进行征召。
这已经是前所未有的优厚待遇了。从消息搭乘着消融的冰雪离开秦川大地开始,一直到酷暑来临时,不过是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就有近千名水工齐聚咸阳城。
其中有将近四成的水工是来自于外国。
而就在暴雨时节抵达以后,这些水工们便被分拨为若干个小组前去了几个水患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在雨季,当地的水患情况会看得比较明显。
所谓水工,水多了能治理,水少了自然也能出力。有经验的水工到了干旱缺水地带,观察一下当地地形也就能很快明白情况,这算是隐藏的附加题。
秦王嬴稷的这一番举措,无疑是要将秦国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放在了治理水患之上。
他的这一举措,迎来的并不全是赞美之声。
按照秦国如今的国力,小型工程倒也罢了,如果是进行一个跨越两县以上的中大型工程,可能就要倾举国之力。
这不光是生产工具的落后的原因,还有秦国青壮年人数的制约。如果要造大型水利工程,那么毫无疑问军队就无人可用了。
大秦国的制度是全民皆兵,基本上是没有职业军人的,守卫边疆也好,守卫王城也罢,那些都是服兵役的民众,如果发了民役,服兵役的人自然就少了。
为此,咸阳宫殿内已经开展过不下十次的激烈辩论。
秦国的丞相范雎和秦国的宗室还有将军们都在试图说服对方。
从丞相范雎的角度看来,秦国如今必须要缓下脚步休养生息,再打下去秦国本国的经济也会崩溃。
而从军方的态度来看,他们当然不愿意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田地之上,一个兵士的体力巅峰期不过四五年,如果错过了这一轮,那就意味着现在的这些兵士全都白训练了。这自然不是作为上峰的他们愿意看到的。
而且他们认为,如今的东方六国都已经被打残,这个时候不趁势占下更多地方,等到六国恢复了元气之后,岂不是更难?
秦国的宗室,在此时扮演的完全是吃瓜路人的角色。但总体来说,他们还是偏向于防守的这一方,这倒不是作为宗室的他们有多么看重倾国的民众,只是因为和将领阶层之间存在着绵延了将近百年的阶级仇恨罢了。
但无论他们如何争吵,秦国能够真正做主的,终究是秦王。
当秦王嬴稷拍板下令之后,就算这些人再不愿意也只能乖乖照做。
他们自是不知,嬴稷的挣扎也不比他们少。作为一个秦王,他从骨子里就想要和他的父辈祖辈们一样策马挺进中原,斩杀那些看不起他们的中原贵族,将秦国的旗帜,插入他们的国都。
其中当然包括周王室。
但他心中也非常清楚,如今秦国看似情况大好,实则是在悬崖边了。
秦国此前走的是连横路线,但没想到东方五国和楚国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悄然联合,想要一同遏制秦国发展。虽然这件事最后没有成功,但也给他敲响了警钟。这种事情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这次是他运气好恰恰有个公子异人就在赵国,他预先得到消息,因此东方五国没有联合成功就被他分而击之,那么下一次呢?
见好就收,秦国是时候要苟起来消化一波了。
军方的不愿他看在眼里,但是这天下还有比他更不愿意的人吗?嬴稷捏着竹卷发呆。他已经六十五岁了,早已经到了可以称之为高寿的年纪,嬴稷没有把握自己还有几年可以活。
他现在停下来,就是将辉煌的可能性留给了后人。这天底下那个王不希望自己是史书上最辉煌的人?他对“开疆拓土”四个字的执念不比任何一个人少,只是……“时机”二字,就如山岳一般挡在了他的面前。
不过好在,上天终究还是眷顾老秦人的。
他的视线轻轻落在了正端端正正坐在榻上用小胖手点字学习的赵政身上,不自觉地勾了勾嘴角。
秦国如今显然无暇东顾,但为了防止东五国闲着没事联合起来来攻秦,他打算给这五国找些事情做做。
譬如……听闻魏国公子信陵君,此前为了派兵支援赵国偷窃了魏王的印信,然后因为害怕被罚不敢回国。这就很好做文章嘛。
大家都是亲戚,为了一方印失去和气那多不好!不好不好,秦国必须要担任和平的使者去说和一下。
你说堂堂一个魏国公子,现在留在赵国是怎么回事?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那是赵国扣留了魏国的人质呢。
还有,燕国和赵国之间的关系也太和睦了吧?明明不久之前赵国田单刚刚夺了你燕国三座都城,你们怎么可以帮助他们呢?这多不和谐啊。比起燕赵之间、燕秦之间的关系明明要更加亲密啊。
毕竟如今的秦王当年还是在燕国“学习”了好长一段时间呢。
至于楚国……听闻现在的楚王还没有生出儿子。哎呀,这可不行,一个当王的没有儿子太容易被外人钻空子了。楚女虽好,但是过于柔弱,生孩子这件事是闯鬼门关,女人太柔弱可不行,作为老亲家,又是前辈,楚王又有当年在秦国“学习”过的一份人情在,善良友好的老秦王就做主给他送上几个秦国女子了。
至于剩下来的韩齐两国,他并不放在眼里。
宣来丞相将这些事情布置下去之后,嬴稷眼睛一转就对上了小曾孙乌溜溜的大眼睛,他伸手示意小孙儿过来,“怎么了,这么看着曾祖?”
“曾祖父,信陵君是不是就是那个魏国名声很好的公子?”
“哦哟,这你都听过?”嬴稷不答反问,他对小孙孙的消息面之广已经不再惊讶。在这段时间内他已经发现自己的这个曾孙知识面着实宽广,广得不像是一个三岁多的小孩,虽然大部分东西他都并不精通,但考虑到他的年纪纵然蜻蜓点水也算是难得。
“阿兄对政儿说过。”赵政抿抿嘴,“阿兄说他是如今几个大名气的公子中少有的有才之人,但一朝踏错,再难回头。”
“哦?”嬴稷回想了下曾孙嘴里的阿兄的模样,再看看面前的小娃,忽而对这两个小小孩闲聊时候的话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拢了拢袖子,凑到孙子耳边,“你阿兄是怎么说的?你同曾祖说说。”
哪料此时赵政小嘴闭得紧紧的,“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