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允熥赶在他谢恩前又说道:“他们要留在安南为将,不可返回中原。”
张辅一时间愣住了。虽然允熥赦免了他们的罪过,但不让他们返回中原,和没赦免的区别,好像也不是很大。
他正要向允熥再次求情,忽然听陛下又说道:“不过,他们也不是不能回中原,但这就要他们自己在安南立下功劳,积功升官了。”
“臣谢陛下隆恩。”张辅马上说道。虽然腹诽允熥一段话分成了三截来说,但毕竟陛下给了他的两个弟弟恩典,必然要谢恩。
张辅退下后,允熥马不停蹄又叫常继宗过来说话。
“继宗,你当初为何会愿意带兵潜入多邦城?”允熥却没有多夸他,而是有些好奇的问道。常继宗可不是普通人,即使想要打仗立功,也没必要冒这样的风险。
“陛下,臣也是存着小心思的,就是不想落在徐景昌后面。”
“当年家祖的功劳就不如中山王排在第二,无论大伯还是家父也都,臣因此很不服气,想要在这一代比得过魏国公府的人。”
“徐钦虽然是魏国公的长子,却没多大本事;可景昌和他不一样。景昌虽然从小就很调皮,但我知道他挺聪明的,只是一直不用在正道儿上。”
“臣自知本事比不得他,所以只能冒更大的风险立功。可谁知,”常继宗有些无奈的笑道:“人算不如天算,他竟然带兵打下了升龙城,得封爵位。”
允熥恍然大悟。魏国公和郑国公两家作为大明最初的大功臣,子弟不自觉的就会互相比较,但常遇春功劳不比徐达,常茂和常升更比不上徐晖祖,常继宗就指望自己超过魏国公府的第三代。
明白过来的允熥于是安慰他道:“这次只不过是徐景昌运气好,也不是他比你强,不必妄自菲薄,将来还有的是立功机会。”
之后允熥又召见了其它有功之臣。这次对安南之战虽然持续时间短,打得大仗也不多,也就多邦城之战、乂安之战、清化之战规模比较大,其余都是小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