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新材料新技术

学霸的科技树 风啸木 1286 字 8个月前

只要功率足够,任何一个智能设备都可以变身成中微子通信网络的小型基站。”

这项技术成功之后,赵照立刻把它应用在中微子通信卫星上,小巧的中微子捕捉调制器,可以让中微子通信卫星体积更小,携带更多的能源,开发一些重要的辅助功能。

中微子实验室抓紧时间测试卫星,他们要赶在质量投射器投入使用之前,把中微子通信卫星做好。

人机智能交互实验室,实验室主管吕秦岭正看着一个新型材料,这是高密度氯化钾。

材料研究院主任冯云德交给他的资料上写明,这种材料可以把电信号转化成神经快速识别的生物电信号。

它也能把神经末梢的生物电信号,快速转化成正常的电信号。

吕秦岭很快指导科研人员,研究这种高密度氯化钾材料。

冯云德用耳骨做的实验,他认为耳朵离大脑较近,痛觉神经又不密集,还有敏感的神经系统。

吕秦岭考虑的更多,需要全面验证这种材料的性能。

他不只是在耳骨上面做实验,额头、颈椎、手臂、眼眶等身体上神经敏感的地方,他都开始做实验。

开始是用动物进行实验,确保实验安全之后,招募志愿者进行人体实验。

基因实验室制造的人造器官,可以保证志愿者生命安全,只不过实验的过程有些痛苦。

吕秦岭经过细致的实验,他了解到高密度氯化钾的特性。

这种材料确实可以转化生物电信号,只要它接入到神经末梢中,就能发挥作用。

神经末梢必须要直接连通大脑,如果通过脊柱中转,这个材料的特性几乎不会起作用。

这也就要求它放置的位置必须在头部。综合头部各个地方,依然是耳朵软骨最为方便。

吕秦岭研发出生物电信号传导设备,它的形状很像是一个耳钉。

设备直接穿透耳骨,里面的高密度氯化钾材料会在智能设备的控制下,自动与神经末梢连接。

氯化钾材料只有50微米粗三毫米长,设备总质量只有100克,设备其他大部分模块是电能供应与通信模块。

吕秦岭给自己扣一个耳钉型的生物电信号传导设备,尝试操作智能机器人。

他闭上眼睛集中精神,给机器人发出正步走的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