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能另辟蹊径,找到增强这种材料效果的方法。
观察鱼类的鱼鳃,鱼鳃细胞分离氧气的效率还没有我们的材料好。
鱼鳃的结构却非常精巧,它可以帮助功能细胞快速分离水中的氧气。
我们通过量子计算机,反复模拟鱼鳃的结构,找寻它生成这种特殊结构的原理。
最终基于原来的材料,制造出仿生鱼鳃产品。
它可以让人在水中自由呼吸,像鱼儿一样在水中畅游。”
“你们这怎么是两种产品,它是应对不同水下环境吗?两种产品真的可以应对复杂的水下环境吗?”周宇指着面前这两种产品询问道。
米多奇先是拿起两根导管这种仿生鱼鳃,他把产品突出的两根导管直接塞入鼻孔中,这个产品向鼻子上一压。
前方的树叶结构就贴着鼻子两旁的脸颊上,导管紧紧卡在鼻梁处。
“这是较浅水域应用的产品,浅水区域水中的溶解氧较高,水的压力也较低,它不影响这种外挂式仿生鱼鳃。
水每深10米,物体受到的压强就增加一个大气压。
我们人体较为舒适无工具潜水深度,一般也就在10米左右。
这个状态下自主呼吸较顺畅,一旦水深超过10米,呼吸将变得困难。
这种只放置在鼻孔处的仿生鱼鳃,在自主呼吸功能困难的情况下,人很容易出现意外。
水的压力也会对仿生鱼鳃造成一定压力,导致它从鼻孔处脱出。
综合这些条件,这种仿生鱼鳃只能用在浅水。”
周宇点点头,再次询问道:“为什么这种仿生鱼鳃要塞鼻子里,而不是塞在嘴里。”
米多奇说出他们选择的原因:“周总,这是经过综合多种情况,慎重做出来的选择。
最主要的影响有两条,其一是人类比较习惯用鼻子呼吸,只有在鼻子呼吸困难时才用嘴呼吸,我们遵从人本身的习惯。
其二是遇到新手使用或是紧急情况下,他们无法控制用嘴或鼻子呼吸,经常是用嘴和鼻子一起呼吸。
仿生鱼鳃放置在鼻子里,用嘴和鼻子同时呼吸时,水进入到嘴里,人可以通过喝水的方式,把少量的水喝到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