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谁比谁高明六千六

大宋猛虎 祝家大郎 3614 字 8个月前

若是此时甘奇逼着赵宗实在他与韩琦之间做出一个选择,那就是小孩子的想法了。帝王之家,你说这个,那是有多幼稚?登基才是帝王之家一切行事的基本准则,感情也应该在这个基本准则之内起作用。

为何赵宗汉能与甘奇成为真正的朋友?为何赵宗实会说出今日这一番话语?

这就是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问题了,赵宗汉是朋友,赵宗实其实是领导,然后才是内兄。

与领导成为朋友,那是不可能的。差事办好了,才能是朋友。差事若是有差错,领导永远就是领导,没有一点侥幸。今日赵宗实还只是仁宗膝下唯一的皇子,来自赵宗实若是成了皇帝,许多事情就更要谨小慎微了。

历朝历代,从龙之功看起来荣耀加身,其实祸福难料,多少从龙之人,转头来不过也是一个人头落地的结局,这才是现实与历史的常态。那些什么从龙之后与皇帝亲如一人的,都只是话本里的故事。

但凡看着故事,有侥幸的人,以为自己真的可以与皇帝亲密有加的人,才是真正第一个人头落地的人。

最是无情帝王家,不是玩笑。帝王从古都是称孤道寡,就是告诉你,他是孤家寡人,不要过于亲近。

甘奇早已过了妄自尊大的时候了。对这一切早已看得明明白白。

甘奇还能答什么?

“殿下,朝堂之上,我弹劾韩琦,多也是沽名钓誉之想,并无任何实际罪名,殿下放心就是,轻重缓急,我都有个分寸。如今身为清流言官,官家在上,岂能事事低眉顺目?那如何能受官家看重?”甘奇如此解释一语,无可奈何。

这一语,听得赵宗实心中大定,口中连连说道:“原道你是这般想法,那就好,那就好。”

赵宗汉也是喜上眉梢:“兄长,我就说道坚心中自有分寸吧,你看,果然如此吧?刚才你就是白白担忧。”

甘奇也笑了笑,一切还是靠自己的。

甘奇带着稍稍有些不舒服的心情回衙门而去。只是他没有想到,转过头来,老皇帝就召赵宗实去见了。

老皇帝当面,赵宗实老老实实见礼,躬身一旁,只能聆听圣训。

今日老皇帝是真有圣训,开口说道:“听闻近日你足不出户,也不见人?却独独只与甘道坚频频相见?”

这话问起来,就是有原因的,如今这个年纪的皇帝,不会说一些没有用的废话。

赵宗实心中一惊,连忙解释道:“父皇在上,儿臣如今之身份,万万不敢与外臣交际,唯有道坚,乃是宗兰之夫婿,自家之人,所以才多有走动。”

“唉……朕也知道,但是难免落人口实,这不,就有人来与朕说这些事情,朕也知你一向是安守本分的人,不是旁人口中说的那般。但是也要顾虑一下,以往甘道坚是个商税主事的时候,便也无人多说,如今他乃是御史,身负监察百官之职,也算权柄在握,就当避嫌了。”老皇帝这不是敲打赵宗实,只是在教育他而已。能把赵宗实立为皇子,老皇帝还是喜欢他的。

“是是,儿臣知晓了,以往便再也不敢见他了。”赵宗实被吓住了,连连说道。

“你啊……一家之人,怎么能不见了,逢年过节,总还有个天伦之乐。只是叫你平常多多注意,避一些嫌疑就是。”老皇帝很是正统保守,避嫌与亲情兼顾,这是他的价值观。

“儿臣明白了。”赵宗实躬身一礼。

“明白就好,将来你若是继承大统,自然也当有几个肱骨之臣,甘道坚若是一直如此勤勉为国,朕会把他留给你的。”老皇帝这话就真的说透彻了。

“儿臣万万不敢胡思乱想。”赵宗实依旧是个谨小慎微。

老皇帝摇摇头,知子莫若父,他知道这个从小寄养在宫中的继子,道德品质是不错的,就是过于谨慎,但是老皇帝也能理解他这种谨慎,到了这个年纪,还能有什么看不透的呢?

所以老皇帝唯有摇摇头,又说另外一件事情:“朕欲赐你一名,你可愿意?”

赵宗实跪拜而下:“请父皇赐名。”

“曙字极好,以为拂晓,寄托无限希望。就与你赐个曙字吧。赵曙,好听,上口,寓意极佳,甚好。实字过于保守谨慎,换了去吧。”老皇帝赵祯,把赵宗实的实改成了曙,其实也是有寄望其中的。

“写父皇赐名。”赵宗实……或者说赵曙,也不知道会意到了没有。

“回吧。”

“儿臣告退!”

出得殿中,赵曙早已浑身湿透,见皇帝,如经历了一场大战一般,心跳不止,汗流浃背。

也不知这皇家到底好不好。赵曙短命,却也不知是不是与这一辈子谨小慎微的郁积有关。如今的谨小慎微,早已不是赵曙故意为之了,已经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回到家中的赵曙,依旧思前想后,惶惶不安。

去了衙门的甘奇,坐在自己班房之内,眉头久久不开,心中思虑万千。

与韩琦的擂台,还得打下去,本就是一个不死不休的局面了,不是谁能斡旋得了的,哪怕是老皇帝从中斡旋,也只会是把韩琦再惊吓一番,更加重仇怨,如煽风点火一般。

要扳倒韩琦,常规手段其实是不奏效的,哪怕是甘奇如今行的虎狼手段,其实也难奏效。

古代高层的政治争夺,本身就不在事情上,只在皇帝一个人的心中,皇帝觉得谁好,谁就好,皇帝觉得谁不好,谁就不好。臣子争夺所为,不过就是想方设法去告诉皇帝谁好谁不好。这与女人争宠,其实是一个道理。

若是皇帝觉得谁人好,你说他家人跋扈,你说他亲信违法,皇帝也只会叫那人管教家眷,也只会说那人少了识人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