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皇后也稍稍放下心来,劝道“圣人既有方略,不妨先用膳,再召执政商榷。”
桓嶷道“有什么好商榷的用膳去三姨,一起来吧。”
梁玉道“好。”
陆皇后见桓嶷不再独自生闷气,颇有一丝喜意,问桓嶷在哪里吃,又问他想吃什么。桓嶷也不挑剔,登辇去了昭阳殿。
昭阳殿里,陆皇后与梁玉都留心观察桓嶷的饭量,发现他吃得很有气势,进食的数量却不如往昔。看在眼里都不说话,也不敢在他赌气的时候劝他多吃,怕他积食。桓嶷吃完了饭,装作没事人一样擦擦嘴,笑问梁玉“三姨是怕我想不开吗我这不是挺好的吗”
梁玉道“是啊,那我就放心了。我这就回去啦。”
“我送你。”
陆皇后斟酌再三,挥着手绢儿将姨甥二人送出去。
桓嶷出去时不用辇,与梁玉两个人边走边聊,他越走越快,说话语速也很快“她怎么会有那样的怪念头离经叛道娘娘与大嫂都是循规蹈矩之人”
梁玉道“人在这个年纪都觉得自己挺能干的。”
“觉得觉得”
梁玉道“你想想自己的事情,行不行”
“我有什么事呢不挨两句骂的都是圣王,我看我是做不成了的”
梁玉道“现在说这个话还为时过早。花盆里一丛杂草、两块破石头看着扫兴,放在山上,那草一片一片的,石头一堆一堆的,那叫气势。一个人,正看是忠厚,落在小人眼里未尝不是伪善。嘴长在别人的身上,我只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不嫌累就叫他说去累不死它”
“噗”桓嶷被她越说越慷慨激昂的语气逗笑了,自己的精神也是一振,“是是是。三姨总是这样。”
想了一想,很敏锐地回想起了阿鸾与美娘的态度,问道“三姨,你觉不觉得现在憋闷呢是想过现在的生活,还是以前”他一直觉得应该是现在比以前好,以前过得提前吊胆,怎么比得上如今的富贵安乐呢但是阿鸾与美娘的选择又让他心生疑惑了。
梁玉问道“想听实话”
“嗯。”
“实话是,现在是比以前好。不过以前有盼头,现在”梁玉摇摇头,“现在就是以前盼的。下面不知道盼什么好了。”
桓嶷不客气地嘟囔“闲的。”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宋奇调到鸿胪。”桓嶷忽然冒出了一句。
梁玉微惊“啊”宋奇不是才升了官吗怎么又调到鸿胪去了
桓嶷自言自语地道“宋奇是个精细人,一定能够做好鸿胪的。”
梁玉问道“我知道他是个能干的人,你这是”
“先准备着,唉,还差将军。”
行,没有脑子一热就先动手了就行。不过想想,阿鸾都走了,恶名也担了,早些晚些也都那样了,还不如按着自己的调子来,胜算更大。
梁玉道“既然要准备你是不是”
“什么”
“我的傻念头啊,有文试,为什么不开个武试打不起来不就是缺人才吗反正都是养人,怎么养不是养”
梁玉觉得这个还是可行的。大家都知道,谁提拔的人听谁的。朝廷比较担心的就是边将跋扈,桓琚就是怕这个,才在晚年把边将又收拾了一通。如果从一开始就是桓嶷手里选出来的人呢
她一直以来都有一个立场凭本事出头。之前因为接触的都是识文解字的人,尤其后来也算卷入了科考的事情里,她满脑子想的只有“文”。如今提到边事,便很自然地想到了“武”也是可以选拔的嘛
“我知道,什么事儿想干得极出色必得要天赋,可是如果不是非得一举荐就要个顶尖的,中等的人是可以选取的。矮子里拔将军是很难的,要是一群不那么矮的人里再找个儿更高的呢岂不是比大海捞针来得强何况举荐也未必是一看就准不是”
桓嶷这回不绷着了,点点头“可以试一试”他肚里算了一轮,指望着不打一仗就完全解决左右两部是不可能的。要打,他有钱有粮有兵,缺的是将,能练兵、带兵的将。没有“将”,先选点“校”也行他爹真是太疼他了,弄得一个个没有锐气,承平的时候没关系,遇到事情就麻爪了。
梁玉喜道“行吧”
“行,”桓嶷又点一点头,接着又摇了摇头,“我现在不能沉缅在这件事里面。”还是得把自家的事务给理好,派中枢的官员到地方职是他最近在推行的事情,被捞回来的于累就是被派出去的。于累因为临时有事被征回,派任地方的事情却不能停得让中枢的官员都尝尝味道,且部分中枢官员也是有能力的,让他们任地方对地方百姓也有利。
梁玉轻声道“你心里有数就好。”看桓嶷这意思,已经是有了主意了。而她也不大可能参与进下来具体的事情里,梁玉微有遗憾。这或许就是美娘说的“没了声息”
姨甥俩似乎心有灵犀,桓嶷恰问道“三姨,不想美娘吗”
“她现在与彦长同行,等彦长回来了我再担心也来得及。到了,回去吧,让人瞧见了该说你了。”都到宫门口了,御林军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桓嶷道“珍重。”
“嗳。”
桓嶷说完“珍重”,转头就把执政召了过来,连下了两道诏令,第一道是把宋奇调到鸿胪。右部可汗走了,可以清算了。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鸿胪居然事到临头才知道,真是个废物桓嶷决定请他回家吃自己。
执政们没有异议,纪申与陆国丈先将桓嶷嫁侄女的怒气放到一边,只从应对左、右两部未来变局的角度来考虑,选派一个更加精明强干的鸿胪寺卿也是理所当然的。虽说“用过不用功”、“知耻而后勇”,先帝朝后期天下太平,鸿胪寺卿干得最多是招待宾客和吊唁,以他的经历就算想勇,也没那个“勇”的底子。宋奇是先帝手里用出来的人,精明强干,地方也任过、中枢也任过,代理京兆也没出过岔子。虽然品德够不上贤者,却是个会用阳谋的聪明人,并不一味阴沉。就他了
桓嶷第二道诏令也被执政们一致通过,即诏开武举。就在秋天,时间虽紧却比较好办。桓嶷道“先于军中选拔。”并不从天下广选,而是先试一试水。这个纪申和陆国丈就能接受了。反正要备边的,也都知道现在的军队只是堪堪够用,确需整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