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之情所以通,由举仁者而用之。仁者之心,上不忍欺其君,下不忍欺其民,故君有德意,推而达于下,民有疾苦,告而达于上,不以一身自便为心。”
帝曰:“安知仁人而举之?”
对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
赵煦摇头:“朝臣各有性情,爱卿所言,只在其表。如匡师古辈,几近刚毅木讷,其有仁乎?”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安民理政,未尝有遗余力;于人宽严两可之间,尽择其宽;于己宽严两可之间,则择其严。有斯人,差近仁矣。”
王岩叟大惊:“陛下学识,非臣才可及,此圣君之言也。”
赵煦逼格满满地微笑,这是跟孟小妹仔闲聊的时候,小妹仔评价司徒的话,现在拿出来,当真是好使:“近日我真的在读书,不然也不会小有所得。是吧?”
“爱卿因前事去职,的确是因为当时有不当之处,朝廷惜君敢言,故特旨召至,望爱卿今后继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王岩叟恭服:“圣天子在上,臣敢不尽心竭力。”
……
癸丑,两宫幸李端愿宅临奠。
李端愿是大宋从龙之家李崇矩之玄孙,其父是文武全才,弓马娴熟,还取得进士功名的李遵勖,其母是宋真宗的妹妹万寿公主。
李崇矩在太祖的从龙之臣里倒是没有留下多大的名气,不过此人异常信佛,在家中建了师馆收容和尚,明知道和尚没什么本事,说谎会异术诓骗他,李崇矩也不计较。
后来李家倒是真出了个天下皆知的活佛——济公。
因为父母是勋戚公主的缘故,李端愿七岁便授如京副使,四迁为恩州团练使。
仁宗以岁旱,御便殿虑囚,放宫女。李端愿上疏:“纵释有罪,小人之幸;放宫女为宦者专制,反失所归,何以弭灾变?”
解读政治活动的角度,非常清奇。
知襄、郢二州期间,当时各路转运使流行一种升官手段——进献“羡财”。
羡财,就是地方截留的财政收入里,超过常年的那一部分。进献羡财,既说明自己治下人民安乐殷富,又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爱君之心。
但是这些“羡财”是怎么来的,其实大家都明白,又不是人人都有石成金苏探花的本事儿。
当地路转运使也以羡财数十万被赏,李端愿越级上奏,直接扯下遮羞的面纱,言本路比常赋三折,其民不堪。
仁宗怒,夺转运使赏,重申折变之禁。
因为此事,李端愿也吃了挂落,移庐州。
在庐州的声望不如从前,回京后富弼问他:“肥上之政,何以减于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