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最后,李峰出了一道很简单的运用题:李某骑马从甲地到乙地,张某骑马从乙地到甲地,两人都均速前进。已知两人同时出发,过了一个时辰,两人还相距三十六里地,又过一个时辰,两人又相距里地。求甲、乙两地间的路程?
这个题目若是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来解题,相当费脑筋。可是当李峰将此题的方程一列,所有人都恍然大悟,原来用代数的方法解题,竟然如此简单。
接下来的第二堂课,是化学课。
李峰给大家演示了碳粉燃烧产生的气体,通到石灰水里,形成沉淀物。然后又用了石灰石、大理石、汉白玉、钟乳石等进行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到石灰水里,都产生了同样的结果。
最后李峰告诉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结果?那就是因为这些东西产生的气体同样的一种气。所以,物质是可以相互发生反应,进行转化的。而且,他还讲到了那奇怪的钟乳石的成因,就是由于空气中含有木炭燃烧产生的气体和水中的另外一种物质反应凝结而成的。
这种课,将众人看得目瞪口呆,大家根本就想象不到,那黑乎乎的石灰石和洁白无瑕的汉白玉石头,竟然是同样一种成分。更想不到,他们产生的气体,和木炭燃烧产生的气体一模一样。
两堂课下来,朱由校简直是兴奋得不知所以,竟然不想回京城了。还是李峰好说歹说,这才将这个皇帝给劝走了。不过走的时候,朱由校拿走了李峰编写的全套教材,说是要自己看看,回头不懂的,再问李峰。除此之外,还给李峰封了一个侍读学士的头衔,为的就是到时候好给他讲课。
送走了皇帝,李峰终于将精力完全扑在了皇家学院上来。每天讲课,培训教授们,然后再让这些教授们去给其他的学生上课。他主要就是每天上两堂大课。
好在这个时候的课程,不需要他上的有多高深,因此进度上走的并不快。但是他力求上一课,就让这些学生们进行差不多一个星期的大讨论,并且多联系实际,进行动手实验。
比如第一堂化学课结束之后,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就差不多进行了一个月的时间。学生们几乎将所有能够燃烧的东西都烧过了,也测试了几乎所有的矿石。他们甚至在李峰的指导下,测量了这种炭和氧气化合物的炭和氧气的成分比重。
女子班的学生们也毫不逊色,沈婉甚至发现了往石灰水里吹气,也能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从而有了一个伟大的发现,那就是动物会将呼入的氧气,转变成炭和氧气的化合物。因为这个发现,沈婉受到了一次全院的嘉奖通报。
在物理课上,李峰提出了要确定了长度时间的问题。时间好办,将每天分成二十四个小时,每个小时六十分钟,每分钟六十秒。然后李峰就鼓励大家,开动脑筋如何将这时间测准。
至于更难的问题是长度的问题。大明是有长度单位的,但是却不大统一。中国传统的尺寸,据说是夏朝的王——大禹制定的,大禹将自己的身高定为一丈,将这个长度分为十份,每一份就是一尺。后来,汉代又将一百粒粟子排在一起,将这个长度定为一尺。可是这个标准就变化大了,南方的粟子和北方的粟子,大小上,多多少少都会有区别,这就导致了大家的尺子都不一样长。这也是标准化生产时碰到最大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