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啦。”顾沁媛扭着身子,撒娇着。
“好了,好的,为娘这把老骨头都得给你摇散架咯。”
顾沁媛连忙说道:“娘亲哪有老。”她娘保养得好,虽然已经四十了,可看着还跟三十的人差不多。
一旁坐着的顾沁婷也是满脸的不赞同。
“好好,我不老。”郑氏也不愿承认自己老了,她还要活得长久看着两个女儿平安顺遂。
正想着,郑氏就看见大儿媳妇周氏带着大孙子从外面走来,后面还跟着三儿媳妇苏氏。
顾沁媛一看见进门的大侄子顾廷泽,便离开娘亲的怀抱,高兴地上前,和两位嫂子打了声招呼,“大嫂、三嫂好。”又拉过大侄子到一旁,和他说些悄悄话。
可能是身体小,顾沁媛的心理年纪也变小了,反正她和顾廷泽玩得还挺好。
顾廷泽看着小姑姑扯着自己的袖子,无奈道:“小姑姑,我还没向祖母请安呢。”
“咦,娘亲不会在意的啦。”顾沁媛摆摆手,满不在乎地说道。
顾廷泽一本正经地理了理袖子,庄重地给郑氏行礼,“祖母安好。”等到郑氏笑着点了点头,便转头和顾沁媛道:“礼不可废,更何况你我今年已经七岁了,男女授受不亲,不可再如此亲密。”
顾沁媛头疼地听着大侄子说教,仿佛从他的小身板上看见了严肃正经的大哥。果然是近朱者赤,跟着谁便像谁,大侄子整天和家里大哥呆在一块儿,都染上迂腐气了。
可明明他们两从小一起长大,他怎么就没和他姑姑有一丝像呢?
若是顾廷泽被知道她这番心声,肯定又要说上一番。
顾沁媛撇了撇小嘴巴,哼了一声,“不理你了,”转头向王嬷嬷要东西吃。
嗯~王嬷嬷做的点心可真好吃,特别是这芝麻糕,软软的,吃进去一口,满嘴香。
顾廷泽看着小姑姑无赖的模样,摇了摇头,恨铁不成钢地想着:他可得和爹爹说说让小姑姑多学学礼仪。
郑氏看着姑侄间相互打趣,又瞧着大孙子一副小夫子的模样,不由失笑。
一旁的苏氏巧嘴道:“小姑子和泽哥儿的感情可真好,不愧是一起长大的。”
周氏听着也不由点头,小姑子明理懂事,她也是极喜欢的,虽有些小脾气,可哪家的闺秀不是娇养着的。
顾沁婷轻声说道:“他们两个年龄相仿,自是有一套相处之道的。”
说到一起长大的姑侄,顾沁婷不禁想起在外游学的二哥,便看向郑氏问道:“二哥最近也不知到了哪儿,娘可收到来信。”
想着不安分的二儿子,郑氏心里也是烦躁。二儿子顾彦玺天性舒阔,又常读些游侠话本儿的,才开年就留下信,说是游学去了。这个时候,可是不知到哪儿去了。
“怕是去川蜀的路上,你二哥从小读太白的诗,时常念着也要去走走那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母女两人开始说起不让人省心的顾二。周氏和苏氏在旁边听着,不时插上一两句。
顾沁媛正和大侄子吃早饭,听见母亲说起家里的二哥,心里感慨万千。她二哥在这个时代也算是朵奇葩,倒是和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有些相似,虽从小念书,也考了科举,与一般的读书人没什么两样,但自从十八岁得了个举人名头后便说不再继续考了,要出去“行千里路”。好在家里祖父和爹爹开明,也没说些什么,随他去了。
顾三哥和他同胎而生,已经结婚三年,他却是个不愿成婚的,宁愿做个单身汉。
郑氏对此倒是颇有微词,但顾清柏劝着说等他年纪大些,自己会愿意成婚的。
顾沁媛也觉得顾家着实是疼孩子的人家,顾父也不同于这时动辄就对儿子棍棒教育的严父,孩子愿意做什么,只要在大范围内不打破规则,就随他们去做。
在顾府做一个乖女儿也是极为惬意的。平日里也读书,琴棋书画只要有兴趣的便学,不感冒的只需了解便可。府里也从不拘着女儿家,不像其他官宦人家对女儿管教甚严。她这几年也有出门做客,有些家里的女子管得严,女诫、女四书的都是要精通的,好在顾府没这要求,不然她这个受了现代男女平等的新时代女性怕是要被逼疯。
又想着顾二哥走前和她说要浏览山川湖泊,走遍大齐,顾沁媛心里羡慕。
没办法,家里虽说管得松,但是女儿家也是难得出门的,平日里她也只有去别家做客或是跟着母亲去寺庙里上香,亦或者夏日里到郊外的庄子避暑。这才能出门透透气。
至于顾二哥崇尚的“太白”,当然就是那个写《蜀道难》的诗仙了。
顾沁媛这两年也在跟着祖父学史。这个世界一直到唐代都和她前世的华国历史走向一致,只五代十国后,不是姓赵的黄袍加身得了皇位,而是另一个陈国皇帝夺了天下,后又经过了两个朝代。直到前朝皇帝荒庸无道,百姓民不聊生,本朝开国太*揭竿起义,最终创建了大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