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国门就是从海上被打开的。
苛刻的海禁还有闭关锁国的政策在晏季这些后人眼里,那是最愚昧无知的误国之策。可来到这个时代晏季却不会这么想了。
每一项关乎民生军防的政策出台,都不是草率做出来的。
就像今天这份奏折,四爷与九爷几人商量前,是跟那些幕僚提过的。幕僚给过的办法,再加上四爷和九爷等人想到的,再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记录在一份奏折里。
之后之份奏折在早朝上递上去,朝中大臣再讨论。朝会后,御书房里康熙还会再带着阁臣们开小会儿,等前前后后的利弊都讨论到了,做到集众家之所长后,提案才有可能实施出来。
像是当堂上奏,便会允许的事项要么是有前例可依,要么就是之前便已经私下讨论过的。
所以闭关锁国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那个时代所有顶层决策者的谋议。
都说天子大权在握,但其实真正能说一不二,不计较后果做决定的通常都不是什么明君。
╮╭
现在康熙有了远征军,大清朝朝着世界迈出了第一步。华夏人从来都不是被动挨打的民族,他们缺少的是发现和认清现实的眼睛。从今以后...这个世界终将迎来一个强势而不乏野心的民族。
海上驻军,沿途设有梢岗,若是能再抢些往来的外国商船就好了。
英国不是有不少贵族就是这么发家的吗?
也许等到康熙等人认清了现实,在大清江山不能分给所有儿子的时候,康熙说不定还会慈爱的将海上那些‘无人’的海岛或是大陆当成封地赏给儿孙们。
像是处境尴尬的太子,像是好战的直郡王,像是生了一身反骨,看了就让人闹心的老十四......
分家饭,也不全是难吃的。
“满人是马上得的天下,蒙古草原,骑兵赫赫,大清一直以来也都更重视这一部分军防。大清开国多年,只有商船出过海,朝.廷却不曾派人出去过。前朝还有郑和下西洋的典故,到是咱们这里竟是...知已知彼,百战百胜,也不知道那些番邦商人将我大清多少国事传回国内去。”说到这里,四爷又想要驱逐番邦外国人了。
在自己家里放着别人的眼线,咋就辣么不舒服呢。
晏季点头,“自二十二年平定台湾后,大清的海军便再无战事。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当年上过战场的老将或是垂垂老矣,或是已经不在人世,大伯带着一批几乎没怎么上过战场的海军出海,皇玛法最近一直担心不已。”顿了顿,晏季又接着说道,“朝.廷不允许打造双桅杆的帆船......海军的船只竟比番邦的商船还要单薄。听说番邦的大炮射程极远,也幸好...及时,否则长此以往,必生祸乱。”
不能造大船,不能防海盗,人才又断档.......国人只能蜗居在国内,而不能怒海争锋。
在世界各国疯狂殖民,为子孙寻找生存空间的年代,大清不但不扶持,反而却严禁中国人海外开拓,最终是自取灭亡。不出百年,将华夏生生拖成了旁人的殖民地。
晏季不由想到当年,他第一世的时候。他们的国家成了两个邻邦小国的战场。
百年屈辱,至今回想起来,心中仍是愤慨难平。
这么看来,那些引诱太子吸烟的人还做了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不过转眼晏季又想到康熙做的那个扣。
这位的撒气方式一箭三雕,也够清新脱俗的了。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四爷等人也终于意识到威胁大清的不单单是蒙古,还有来自海外的洋鬼子。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对儿子都不可能放纵的帝王,又怎么可能让个外三路的虎视眈眈?
大清的海军这一会儿怕是要彻底发挥让帝王息怒安寝的作用了。
自打远征军出征,大清上下便有不少人时刻担心着远征军的情况。远征军自今年二月份出征,三月份离开陆地后,先是在海面上过了一段漫无目的的日子,然后在林琳以为大清海军人多势众海盗不敢来犯的时候,先后遭遇了几波海盗的大规模进攻。
损失不可谓不惨痛。
习惯了马背上斩敌,习惯了双脚着地的踏实,没有经验的海军,不适应海战的陆军和骑兵都被打得惨目忍睹,气势低迷。
运气不如太子,性子又有些直率的直郡王出海前的意气风发此时看来竟犹如一场笑话。
看着被副将成箱送来的将士军牌,直郡王眼前都充血了。
这每一块军牌背后都是他大清阵亡的将士,成箱的送来,何人能不悲泣?
他们大清的战船竟然还比不上人家的海盗,一直自视甚高的大清将士们终于认清了现实。
他们远没有自己想像中的那么强大。
低迷了一阵后,大清的儿郎们又开始重整旗鼓,准备先跟海盗们死磕到底,完事再去远征。
若是连海盗都对付不了,他们也不过是千里迢迢给人送菜的。
海上作战是他们大清军人的弱项,但获取胜利却不是没有希望的。
众将士,包括一直有些晕船的直郡王都咬紧牙关,凝气于胸的准备先克服海上作战的种种困难,然后再想方设法寻找海盗们的老巢。
找到地方,又悄悄的派人去踩点。是夜背着长刀潜进去,一番撕杀......
难吗?
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