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一碗热腾腾的拉面,驱散了身体里存积了一上午的寒气。又拐到隔壁餐厅,找了包薯条跟烤翅吃。要搁以前,自己为了体重可能一年也吃不了几次这些油炸食品,可现在这具身体急需增重。
穿来这10来天,谢韵并没怎么出门,关在屋里费心地调理身体,这才稍稍长了一层肉,不至于像刚穿来那会皮包骨头,跟个非洲难民一样。当时看到镜子里头发枯黄,脸颊凹陷,皮肤暗哑皴裂,瘦小干瘪的原身,谢韵可是郁卒了好久。原身刚到红旗大队的时候,还是有着婴儿肥甜美可爱的小姑娘。不知道原身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不过还来得及补救,现在人都发育的晚,运动跟饮食应该能调理过来。这具身体本身五官精致,大大的杏眼,心形小脸,头发虽然枯黄没光泽,但是很浓密还有美人尖,恢复过来不比自己原先的差,有点像前世港城那个童颜□□的大美人,前者应该不难实现,但后者,瞅瞅比飞机场还平的前胸,谢韵决定去楼上水果区,找个木瓜吃吃……
饭后运动加水果,谢韵在三楼外租区的美容院里的浴室洗了个澡,舒服的躺在美容院的按摩床上,谢韵思绪又回到原身的死亡上,到底谁要置她于死地?
这事估计还是谢韵的身份引起的。
对,原身不穷,原身是家族的唯一继承人。她深知以她目前的能力,保护不了巨额的财产,只要是动了那些东西分毫,被人发现,定会惹来一群饿狼,自己的日子估计会连现在都不如。她不怕挨饿,最恐惧的是怕被扣上帽子,被斗得毫无尊严的死去。那是看到家里被抄,父母被拉走,留在灵魂深处的恐惧。
说道遗产,得从谢韵的曾祖父说起,曾祖父可不是一般人,早年只身出外闯荡,凭借精明跟胆识在省城硬是攒下不菲的家业。唯一的儿子,也就是谢韵的祖父更是青出于蓝,不但将家里的祖业扩大规模,利用手头充足的资金,还兴办了新式企业,名下有纺织厂、制药厂,甚至因本省临海还在临市有远洋船运公司,产业在省城独占鳌头,素有“谢半城”之称。要知道省城可是有千年历史的老城,开埠多年,商业格外的发达。后来,日本人打过来,明面上跟日本人周旋,用合作作为掩护,私下里秘密为抗战后方提供了大批珍贵药品跟其他物资和钱财。
虽说,大部分资产都捐出来,但谢韵祖父那个人,心比比干多一窍,做事从来都留足后手。出资回老家买地建宅子就是众多后手之一,说是准备回乡养老,房子建好了,也没回来住几次,也就拜托他的远房堂哥也就是大爷爷家帮忙照看。
不幸,祖父在运动开始前一年去世了,谢韵觉得这也许应该是件好事。谢父跟谢母就没有那么幸运,刚开始还好,因为红色资本家的称号,没有受到波及。可是,随着外祖一家离开去往港城,噩运就降临了,其实外祖走之前劝过谢父一起离开,但谢父考虑过后还是拒绝了,建国后公私合营,他被安排在自己家的药厂做经理,舍不得家族多年的产业,而且他相信风波只是一时,很快就会结束。然而,他还是低估了运动发展的迅猛程度。恐怕外祖家也没想到自家的避难撤离成为留下来的女儿跟女婿一家的催命符。
谢父只来得及托人将唯一的女儿送往老家,就被带走隔离审查。省城经营多年也不是没有朋友,有躲得远远的,也有多方周旋的,可是谢父夫妻不堪受辱双双自杀,朋友也只领回夫妻的遗体帮忙送回谢父的老家。
考虑农村当前受运动风潮波及程度比城市小,谢韵留在农村比城市要更安全,就帮忙把谢韵的户口转到乡下,就此谢韵就在红旗大队落了户。
说到谢永鸿,就见他掀开伙房的草帘子,看二女儿竟然跟三侄女亲热的说话,心里嘀咕她俩什么时候这么好了,平时二闺女不是特看不上三丫头吗?
谢韵这个三丫头是跟老谢家孙女辈排的名,谢春杏上面还有个姐,谢韵按年龄排第三,因为谢韵名字他们叫起来文邹邹地嫌拗口,就一直三丫头、三丫头这么的叫。原身的父母和祖父还在世的时候,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亲人叫她宝贝,现在没有人宝贝了,成了可怜的土妞“三丫”。
谢永鸿看她醒了,问她还能不能干活,至于身体还受不受得住,中午吃没吃饭,根本没在他关心之内。堂叔留下的这个孙女能让她在村里有个安身之处,挣点工分分她点口粮,他觉得自己已经做得仁至义尽了。
谢韵装晕就为了逃避干活,连忙表示修河堤的工分她不准备挣了,让她接着干的话,估计还得累晕。
“三丫头,你今年的工分不多,修河堤的活虽然累点,可是给你一天按10个工分算,这样填补点,你的口粮勉强还凑合。你成分又不好,你在队里干活一天给你算4个工分,也是看你可怜,大家伙也都没说啥,这活你要是不干,队里可没有富余粮食接济你。”
看谢永鸿语重心长,一本正经的为她打算的样子,谢韵心里不屑,队里还算富裕,成年男劳动力一天满工10个工分,女的正常一天也7-8个工分,原身虽然年纪小,也是干成年的工作量,分给她的活只多不少,但工分低,一年连口粮都挣不出来,平时都是靠自留地里下来的蔬菜、挖来的野菜、山里的山货填补。年末,多少有些票据能分给社员,原身是从来都没有。这也叫对她好?要知道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那几年困难时期,村里人饿的树皮都肯光了,喝水喝得肚子咣当,谢韵的爷爷跟父亲收到村民捎来的求救信,那时候粮食早已统购统销,他们在城里也靠供应粮,后来想尽办法多方筹措,从黑市高价买了一批粮,亲自押车送回村里。这批救命粮,救了不知多少人的命。
后来看情况不好,原主父亲把她送到老家避难,可能是觉得当年的活命之恩,村里人能对她有所庇护。可是,这结果估计是谢父所最不愿看到的吧。他低估了形式的严峻程度,也低估了人性,自己送了命,唯一的女儿……
“大伯我家里没粮了,虽然出工中午管顿饭,可也就干半个月,还有一个月才能分粮,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我收到信里说市里有我爸当年的一个朋友在,我想早点过去看看,能不能借点粮票。我也想把修河堤的工分挣了,去市里人家能不能帮忙还说不定,但是干活消耗大,光吃一顿我实在撑不住,要不今天上午也不会晕倒,大伯你家能不能先借我点粮?”谢韵装作很为难,抹不开脸跟人借东西的样子。
“爸,三妹也吃不了多少东西,要不咱家就借点粮给她吧。”谢春杏插嘴跟他爸央求。现在交好谢韵总没有坏处。
谢永鸿瞪了眼多事的二闺女,别人不知道谢韵工分多少,能发多少粮食,他还不知道吗?去年发粮还倒欠队里的工分,今年还得接着欠,这粮要是借了第一回,难道还能不借第二回,第三回?这口子可不能开,这要被赖上,还得白养着她,他还有一大家子要养呢。
“三丫头,你知道,大伯家人多,粮食也不够吃,你要是能从外面借到粮食,下午就回家歇歇,今天上午照顾你,给你算半天工分。”谢大伯吓得赶紧打发她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