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唱尽新词不见欢

稍作沉默,枇山山神隐去身形,刘攸起身拍了几下屁股,心道:“那张椅子真就那么诱惑?真搞不懂!”

亏得他生在帝王家,唯一的野心竟然也是“为刘氏国祚延续殚精竭虑”,到头来大部分的绊子反倒还是南魏内部人使的。

难怪历史上那么多忠诚良将的悲剧。

奈何,奈何。

本王只想做个好人啊!

不对,本王本来就是个好人啊!

发了一阵呆,外间传来动静,从窗口往下看去,原来是老仆已经调来了一部边军,眼下正在布置防卫。

老仆已经上了楼来,跟在刘攸旁边。

刘攸见老人家面色严肃,安抚道:“您老不用担心,都说祸害遗千年,我现在可是整个南魏最大的祸害,不是那么容易死的。”

老仆眼色闪烁,说到:“王爷,许多事老奴本不应该说,可王爷现在做的很多事,老奴不明白……”

刘攸抬手打断,“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下面很多人也想知道这些,可是老叔啊,有些事急不来,我本身也无意走那一步,我知道这种想法的后果,你容我再想想?你替我告诉下面的人,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眼前这一线天的事情……”

“老奴知道了。”

刘攸抿嘴笑了起来,叹息一声,“我的情况你也晓得,有些事,不可为啊。”

“……”

“对了,着礼部发文各家宗派,有没有发下去了?”

老仆点头,“已经发下去了。”

“有没有什么意见?”

“意见很大。”

“嗯,你交代礼部,就说本王在这庐棚恭候各仙家。”

老仆应声出去,刘攸甩了甩手,想着是否应该找个人试试剑阵吧!

谪仙居,莫卿卿小院,阮小珍等人一早就赶了过来,刚刚谈了南魏礼部送来的文疏,倒是觉着这点面子应该给。

莫卿卿作为这一波人的主心骨,交代了一些关于入境的事情,自然没人反对。

按众人的意思,莫卿卿当然不应该参与进去,有什么但凡交给他们这些人跑腿就是了,奈何主家不发话,当然也就没人说服得了莫卿卿。

众人当中,自是阮小珍的担心要实诚很多,却也知道再劝下去也不见得有什么成效,因此已特意往珍宝阁购置了一批防身之物,以备不时之需。

众人合谋了一阵,各自散去,阮小珍还是厚着脸皮赖下来。

说了些家常,莫卿卿便问道:“南魏礼部这次看来底气很硬,我听说那位王爷已经在入口处建了一座剑楼……”

阮小珍道:“毕竟是人家地盘上,这么做也无不可。”

“当然,这个面子我莫卿卿给他,秘境一应所得我就给他南魏两成……”

“恐怕有人不会这么好说话。”

莫卿卿笑了起来,“南魏国号还没有这个南字的时候,可是元洲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王朝,纵然这些年败落了,底蕴还是保存了一些的,那几家不出手,其余几家难免要被当出头鸟打的……”

“那可就有好戏看了,可南魏就不怕后面被报复?”

“谁敢呢,山上人随意参与民间皇朝之事可是忌讳,到时候南魏随便认了那三家中某一家为宗主国,小门小户的报复不过如同跳梁小丑!”莫卿卿说到这里,嘱咐道,“你去告诉贾秋,这一次不要参与,不然我莫卿卿第一个不放过他,仗势欺人也该有选择才是嘛……”

阮小珍虽不明白,却也知道莫卿卿这一句话出去,算是帮了南魏朝廷很大一个忙了!

事情开始变得有趣了啊!

宋就“即兴”念了一首《静夜思》,长公主倒认真听了,随即吩咐丫鬟拿了纸笔过来,研磨蘸笔记了下来。清秀的小楷,恰如其人,素雅清逸。

“这应该是蒙童水准的诗吧?虽然写的极好!”长公主投了视线过来,示意你接着念。

宋就见对方提笔的姿势没有换,呶了呶嘴,“此为李白所作《静夜思》”

长公主便提笔写下,一并说到:“你刚才不是说是一个姓唐的写的诗和一个姓宋的写的词?”

宋就笑道:“说不定都是姓唐的跟姓宋的弟子们作的诗词!”

长公主哦了一声,自然不认可这种说法,倒也没有深究。

宋就见躲不过去,八成还得背上二三首,于是提议道:“今儿我们讲明月为题的诗词!”

“明月?”长公主反问了一句。

宋就颔首:“月为相思嘛!”

“不都说风月无边?”

“只是个别!而且不是差了个风字的嘛!”

“……那你讲吧!”

宋就招呼丫鬟给自己搬了把椅子,挨着门坐了下来。长公主再吩咐下去要了一壶茶。一番小心思后,倒只是差了点上檀香。

“……那就背一首《明月几时有》”

……

如是我念你写,过了一个多时辰,挖空了宋就脑子里所有关于明月的诗。长公主每每落笔,倒是比宋就还要深陷诗词之中,更能体会到宋就所不能体会的那些诗词意境,这大抵就是佳人总是爱才子的根由。

宋就不是才子,做不到为了博佳人欢笑而绞尽脑汁,作诗写词。

“江人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长公主默默念了几句,不是蹙眉深思。

宋就见状缓缓起身,说到:“今儿就到这里吧,嗓子都快冒烟了。”

长公主沉浸诗词之中,抬手一挥,宋就并被丫鬟请了出来。

偶得十数首或哀婉凄怨,或豪迈清逸之诗词,长公主终于放下了早已烂熟于心的佛经古卷,念叨几遍,并也记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几句。当然之中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几句在心头特别萦绕不去。

或许尚不能切实感会当中情绪,却不耽搁以此“观照”自己,多少心绪并难以言表了。

好在不管何种情绪,到底是对人间留念,倒是做到了刘攸行前交代。

宋就回了自己那处小院,实在不晓得自己该做些什么,于是提着屋里的茶壶,自去角落的石缸里取水浇花……

——

小楼里,长公主渐回过味来,觉着喉咙有些干涩,于是吩咐下去熬了一碗莲子银耳汤。

这可让照顾她的丫鬟们惊喜得“手舞足蹈”“不知所措”,一个个欢呼雀跃,一碗小小的“银耳汤”搞得比皇帝的群臣宴还要慎重……

总算不再是白粥咸菜了。

丫鬟们都松了一口气,这下不用担心自己会莫名其妙就做了府里某处小花园的肥料。

至于长公主吃这碗银耳汤的时候,门外所有的丫鬟都围了过来,一个个瞪大眼睛,直到长公主吃下小半碗后,这才敢眨眼。

长公主往那边看了一眼,没有说话,安心吃完后,叫了丫鬟找了针线。都以为她要做女红,因此一副全新的鸳鸯刺绣图也一并送到了她跟前。

长公主苦笑不得,换在平常八成不会说什么就接过来刺上一阵,眼下心思不再,打趣道:“你们见过用这种针线装订的书啊?”

丫鬟反应过来,立时道:“奴婢这就去换。”

“等等……”长公主叫住丫鬟,再又补充道,“浆糊,剪刀也找一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