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都没能成。
进了腊月,人们开始忙年,这种宴会也便暂且告一段落。
启泰十九年的冬天格外冷,雪一场接着一场,前面残雪未化,紧跟着又落上一层新雪。
京都的柴米粮菜价格飞涨,恨不得是冬月的两倍。
饶是如此,铺子里也常常缺粮少菜。
百姓除了骂娘之外,并不着急,因为今年风调雨顺收成不错,只苦于路途难走,粮仓里的粮发不到粮铺里。等天气好转,铺子里自然就有了粮。
杨家也不愁,杨修文找了个好天气,到车马行雇上两辆车,从田庄拉回来一车米,半车菜和半车鸡鸭鱼肉,足够他们应急。
杨萱开始学着和面擀皮包饺子。
王婆子本就有一手灶上的好活计,既然杨萱愿意学,少不得使出浑身解数来教。厨房里三个当差的有了口福,连续好几日天天吃饺子。
过完年,雪仍是不见停,全国各地渐渐有灾情传来,尤其是辽东和宁夏,都有房屋倒塌百姓伤亡的情况。
雪上加霜的是,鞑子集结十几万兵马在西北边陲杀戮抢夺。
正月十三,榆林卫接连送来三道战报,道道都是战事紧急请求援兵。
也便是因此,启泰二十年的上元节格外平淡,灯市上没有搭建灯塔,而逛灯会的人也格外少。
杨修文倒是带着杨萱与辛媛去转了一圈,只买了数盏花灯就兴致索然地回去了。
辛媛直抱怨没意思,不若扬州的灯会热闹。
正月十八朝廷开印,太子自动请缨率兵御敌。
启泰帝允他二十万兵马,带足粮草,并亲自送出德胜门。
原先由太子坐镇的几处衙门则分别交由其他皇子暂管。
出了正月,天气一天比一天暖了,下过两场春雨后,柳梢抽出新绿,草芽也发出嫩黄,河面的冰早已解冻,而人心则渐渐开始活泛起来。
杨修文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原本申正之前便可下衙,现在常常酉正时分也不能赶回家。
虽然忙碌,气色却极好,清俊的脸上总是挂着从容笃定的笑。
因为杨修文欢喜,连带着全家的气氛都很好,尤其是杨芷,先前因亲事不顺而沮丧的心情早已不见,又恢复成往常的端庄温柔。
三月里,杨芷满了十二岁。
秦笙给杨萱写信说她的亲事最终没有成,因为男方改了主意不打算往京里调动而是留在大同戍边。
杨萱很替秦笙感到高兴,总算不用给人当后娘了。
与此同时,辛氏也接到了大舅母的信,大舅母打算在京都买处宅院,不日就要启程进京……
她说不稀得要,以后得细细地挑,却说张继比杨芷强太多了。
这话是什么意思?
分明是说她辛媛比杨芷强出十万八千里去。
杨芷气得没再说话,扭头进了屋子,连晚饭都没出来吃。
第二天一早,在辛氏面前哭着回绝了亲事。
辛氏已听说她跟辛媛发生的口角,耐心地劝她,“阿媛口中没遮拦,你不用搭理她。姑娘家嫁人好比第二次投胎,千万别因为置气耽搁自己。”
杨芷不说话,只是哭着摇头。
辛氏又道:“你如今在气头上,且不用着急,等过个两三日再答复我也不迟。”打发走杨芷后,转身将辛媛叫了去,板着脸道:“阿媛,你太令人失望了。平常你也只是心直口快,没想到竟是丝毫不懂人情,不近人情。”
辛媛辩解道:“姑母,我确实没想跟杨芷吵架,就只是开个顽笑,哪想到她连这点顽笑都经不起。再者我的话也没错儿,张家公子那点不如她了?杨芷是姨娘生的,能嫁给官员家的嫡出儿子,有什么不满足?我上面两位姐姐嫁得可都不是官宦人家。”
辛氏也是觉得张继完全配得上杨芷,听辛媛这样说,默了片刻道:“不管配得上配不上,你就不该说这样的话,一个小姑娘平常不学点针黹女红,倒是天天把嫡出庶出挂在嘴边,是从哪里听来的浑话?”
辛媛小声嘀咕道:“我娘说的,我大姐二姐是庶出,她们的亲事我娘半点没沾手,都是我爹独自决定,我娘只帮忙置办出嫁妆。”
所以,辛农将他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得意门生。
辛氏顿一顿,语重心长地说:“阿媛,以后你说话前先思量思量再开口,再不许这样胡言乱语折人脸面。”
辛媛不情不愿地答应了。
三日后,杨芷再给辛氏回话时,只一口咬定不乐意,其余的什么都不说。
她既然如此决绝,辛氏想着强扭的瓜不甜,便不强求,只得给薛太太写信将亲事推了。
杨萱极是感慨,心想杨芷跟这位张继果真是没有缘分,前后两世都错过了。
而辛媛却悄悄告诉杨萱,“我觉得阿芷姐本来就没看中张公子,不过是拿我当替罪羊罢了。她这人心思真黑暗,你以后可得当心别被她欺负了。”
杨萱笑笑,没应声。
再过数日就是杨萱的十岁生辰。
跟头几年一样,辛氏只吩咐厨房煮了长寿面,并没有大肆操办。
府里众人都备了礼,诸如笔墨纸砚香囊帕子等物,各自不同。
夏怀宁在学里不得空过来,却是打发小厮长福送来一匣子笔,有画人物花鸟的狼毫,有用来晕染的大小白云,还有排刷等等。
杨桐记着杨萱的话,推辞不受。
长福苦着脸打千作揖,“公子要是不收,小的回去免不了一顿板子,您老大人大量,体恤一下小的。”
杨桐想着总是夏怀宁一番好意,笑道:“现下二妹妹大了,母亲吩咐过不得轻易往里传送东西。这样吧,东西我留下,权当怀宁送给我的,我承怀宁的情。”
长福千恩万谢地出了门,拐过胡同,瞧见辛氏旁边的大丫鬟文竹正跟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拉拉扯扯的。
男子像是给文竹什么东西,文竹不肯要,那人却硬塞进文竹手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