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萱笑道:“那种蛇不咬人,去年我在大兴田庄也看到过。”
辛媛好奇地问:“大兴在哪里,远不远?除了种庄稼,还有别的好玩的吗?”
“没别的,再就是养的牲畜,”杨萱扳起手指头数算,“有猪、羊、牛、鸡、鸭,附近河里有鱼,佃户家的孩子会凫水抓鱼。”
辛氏没好气地打算杨萱的话,“别提抓鱼了,去年你落水差点没把我吓死,要是再掉进水里去,我怕是不行了。”
杨萱连忙打住这个话题,转而问杨桐,“大哥刚才去哪里了?”
杨桐答道:“我跟秦家两位兄长到寺里转了转,里面果然很小,只一座主殿外加两处侧殿,两刻钟足可以走遍。有两处景致不错,一处是僧人值房附近的一池莲,里面不单有粉莲白莲,还有两株墨莲,值得一瞧。另外是正殿后面的茶室,是毛竹搭建而成,里面布置摆设仿着魏晋古风,很有易趣。”
杨萱连连点头,“好,我下午过去看看。”
杨桐犹豫数息,见无人注意,低声对杨萱道:“你还记得,去年在护国寺咱们遇到一位范公公吗?他也在寺里。”
范直?
杨萱忙问:“他来干什么,你们说什么了?”
杨桐道:“就隔着竹桥看见了,秦家兄弟不愿理会那些内侍,所以我们就拐到别处了,并没有说话。”
杨萱再没做声,却颇感惊讶。
秦太太说过,观枫寺规模不大,地角偏僻,平常往这边来的人不多。
可萧砺跟范直先后出现了。
他们不会是约在这里碰面的吧?
否则的话,这也太巧了。
她一直以为萧砺是在范直得势以后才巴结上他的,没想到两人竟然早就认识。而且,能私下里约着见面,想必关系应该很密切。
杨萱心神不定地走进正房,见方桌上摆着两碟点心并茶水杯盏,随手挑一块杏仁酥吃了,笑问:“娘,有客人来?”
辛氏答道:“秦太太来坐了会儿,听到你们回来就走了。”
杨萱瞧见辛氏眼底有些微红,像是哭过的样子,马上猜出几分情由,遂试探着问:“秦太太是不是说起秦笙的亲事了?”
辛氏颇为惊讶地看她一眼。
杨萱道:“刚才阿笙也跟我说了,她是一百个不情愿,如果实在推脱不过,她宁肯绞了头发当姑子。”
“不许胡说,”辛氏斥一声,随即又问,“阿笙真这么说?”
秦笙并未提及姑子一说,是杨萱看到观枫寺突然想起来的,便敷衍道:“反正是不想嫁的,不但是续弦,还要当后娘,换谁谁也不乐意……秦太太是怎么说的?”
“男人认定的事情,女人还能怎么样?唉,家家都有难念的经,秦太太为这事好几晚上没睡着觉,她约我歇过晌觉之后听主持讲经。我昨天梦到你三舅舅了,也不知是好是坏,正好请主持帮我解一解。”
“梦到三舅舅怎么了?”杨萱奇怪地问。
辛氏没精打采地说:“没什么,就是小时候的一些鸡毛蒜皮乱七八糟的事儿。”
杨萱便道:“刚才在山上遇到了之前那位萧大人,我问起三舅舅,他说他现今不住水井胡同了,但是那个王胖子还在,说可以去打听他。”
辛氏瞪她一眼,“以后少跟那些人搭讪,也别去打听你三舅舅,他都三十岁的人了,还用得着你惦记他?”
杨萱不满地鼓了鼓腮帮子。
辛氏瞧见,解释道:“他们这些在街头行走的公差,天天吆五喝六,要么就动刀子要么动拳头,有几个是好人家的孩子,正儿八经读过书的?要是跟他们攀扯上,岂不坏了你的名声?”
他的执念就是低矮的茅草屋里的一对母女。
母亲约莫二十四五岁,正值花信,女儿只有六七岁。两人都有白净的皮肤,圆圆的脸盘,不大的眼睛。
尤其是女儿,笑起来的时候,眼睛会眯缝成一条弯弯的线,甚是可爱。
她叫方静。
九岁那年,他从江西进京探亲,行至曹州遇到匪盗,跟随他的小厮护院皆都遇难,唯独他因人小,而且自幼习武腿脚灵便,躲到林间树头才侥幸逃过一劫。
虽然性命保住了,可生活的磨砺却刚刚开始。
他用身上上好的杭绸直缀换成两身粗布裋褐,又将束发的羊脂玉冠典当出二两银子。
依靠这二两银子,他从曹州走到德州。
遇到那对母女时,是个雨天,他身上衣衫湿了个精透,又是寒冷又是饥饿。
路旁茅草屋里透出的一丝亮光和屋顶上的袅袅炊烟吸引了他,他拖着疲惫的双腿上前叩了门。
是女儿来开得门。
而母亲正从锅里将热气腾腾的饭端出来。
一盆散着水汽的红薯,一盆泛着油光的菜粥,还有一小碟切成段的腌黄瓜。
屋子里氤氲着饭菜的香气。
他嗫嚅着想讨口菜粥喝,可不等说出口,只觉得两腿发软,眼前一黑,就栽倒在地。
等再醒来,天色已经大亮,而面前赫然是女童圆圆的脸庞,和一双明显含着喜悦的双眸。
“娘,哥哥醒了。”她脆生生地喊。
妇人急步过来,抬手覆上他额头试了试,“还好,不烫了……静儿,快把饭端来。”说着扶他坐起身。
萧砺这才发现自己穿了件既长且肥的袍子。
妇人温和地解释,“这是静儿爹的衣裳,你将就着穿。你的衫子都湿透了,我给你洗了晾在外头……吃过饭喝碗姜汤,再发一身汗,说不定夜里就好利索了。”
他感激地点点头,“多谢婶子救命之恩。”
妇人叹口气,“你能醒是你命大……这附近没有郎中,看病得到十里外的孟庄村,当时正下着雨,我手头也没闲散银子……就煮了碗姜汤,不值得谢。”
方静端了饭菜来,仍是昨夜那些,只多了块巴掌大小的杂粮面饼。
萧砺实在是饿得狠了,几乎狼吞虎咽地将菜粥喝完,吃掉两块红薯,又拿起面饼递给方静,“这个给你,我吃饱了。”
方静连忙摇头,“娘做了两个饼,我的已经吃完了,这个是你的。你快吃吧,里面有白面,还打了个鸡蛋,可香了。”
一边说,一边咽了口口水,像是在回忆面饼的味道。
萧砺仍将饼放回盘子里,“给你留着晚上吃。”
吃过饭,又喝了碗姜汤,萧砺复又沉沉睡去,等到夜幕降临时,身子果然轻快了许多。
妇人仍用白菜叶子加上一小把米煮了菜粥,却把那只杂粮面饼掰成小块,一半倒在萧砺碗里,另一半倒进方静碗里。
转天一早,萧砺向妇人辞行。
妇人问:“你一个孩子孤零零的,身上也没有银钱,是要往哪里去?”
萧砺回答:“我家里人都在京都,我是要去京都寻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