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太太面皮有些挂不住,斥道:“满嘴胡吣,萱娘是嫌家里吵闹,连儿子都不要,自个躲清静去了。”
夏瑞已经三岁,略略懂些事了,瞪着一双乌漆漆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争吵的两人。
夏怀宁不愿让夏瑞听这些污言秽语,一把抱起他往自己屋里走。
夏瑞伏在他肩头奶声奶气地问:“叔父,娘是真的不想要我了?”
夏怀宁鼻头一酸,却强作出笑容,答道:“没有,瑞哥儿这么乖,你娘怎可能不要你?她是生病了,怕过给瑞哥儿,才去庄子上住,等病好了就回来陪你。”
夏瑞搂住他的脖子,委屈地说:“我想娘了。”
他也想她!
夏怀宁深吸口气,仰头看天。
已经入了秋,天空蔚蓝高远,一团团棉絮般的白云缓缓地飘动。
耳边传来杨桐关切的声音,“怎么了?”
夏怀宁掏帕子拭拭眼角,“刚才眼里进了只飞虫,有些痒……你的字写完了?”
杨桐不疑有他,笑答:“写完了,正准备进去找你。”
杨桐每天都要练习二百个大字和二百个小字,先前夏怀宁来时,他正在练字无法分身,所以才让夏怀宁独自进了内院。
“师母见我有几处笔画写得不规整,亲自教导我几遍,所以耽搁了些时候,”夏怀宁边解释边跟在杨桐后面走进清梧院。
杨桐道:“我母亲自幼练习颜体字,比我父亲的字更显功力。我们兄妹三人从小都是母亲亲自写字帖教导描红的,回头我找找以前的字帖还在不在,等征得母亲同意后,可以借给你用。不过,我父亲说近年朝廷多推崇台阁体,我去年开始书习台阁体,要不你跟我一道练习?”
夏怀宁对颜体仍是执着,遂道:“我底子不好,还是按部就班从基础练习吧。”
杨桐笑笑,没再强求。
而此时的正房院,文竹正将夏怀宁提来的食盒呈在辛氏面前。
拙朴的松木盒子没有上漆,仍保留着松木原色,里面衬一张素白的细绵纸,并排摆着两只油纸包。
油纸包用麻绳捆着,贴了红纸,上面盖了福顺斋的印章。
盒内另有一张淡绿色的纸笺,写着“冰糖桂花、五仁、莲蓉和豆沙各一”的字样。
看字体就知道出自夏怀宁之手。
辛氏叹道:“看着年纪小,考虑得真是周到,难怪得你父亲青睐……就凭这份细密,以后也少不了大造化。”
边说边打开油纸包,一包是混糖皮,另一包却是酥皮。
杨萱最爱吃酥皮月饼……
杨萱姐妹跟李显媳妇花费了二十多天,终于将杨芷的裙子做成了。
湖色的十二幅湘裙,裙摆上绣着碧绿的莲叶和大朵的粉色莲花。看上去本是有些艳俗,可湘裙外又另外笼了层轻容纱,将莲叶与莲花罩得影影绰绰,飘逸若仙。
袄子便是用的那匹茜色的府绸,式样极简单,既没有绣花也没有收腰,却是在领口与袖口处均镶了道约莫寸半宽的湖色襕边,正与湘裙呼应。
辛氏看惯了杨芷素净的打扮,乍看到她穿这样明媚的茜红,眼前一亮,上下端详杨芷好半天,不迭声地道:“看着跟换了个人似的,阿芷以后就该如此打扮……这裙子做得好,最出彩就是这层纱,美而不妖,艳而不俗。”
杨芷自己也颇为满意,听辛氏夸赞,更觉欢喜,微红着脸道:“是萱萱想出来的点子,本来我还担心穿着怪异,不成想真的好看。”
杨萱连忙邀功,“花样子也是我描的,本来还想帮姐姐绣花的,怕绣不好,就让素纹绣了。”
言语里很有些遗憾。
辛氏笑道:“不忙绣衣裳,先绣出十几张帕子,十几只香囊,做十几双袜子,等不看针也能把线绣平整,那会儿就能绣大件物品了。”
杨萱点点头,“我抓紧练习,过年的衣裳我想自己绣。”
辛氏道声好,又道:“等正月里闲着,让李显媳妇教你们裁衣裳。裁衣裳可是考校眼力和手艺,那些有经验的裁缝打眼一瞧就知道你用几尺布,穿多大鞋。我年轻时候不爱针线,到现在也不敢动剪子,你们可别学我。”
杨萱两人“吃吃”笑着应是。
正说的热闹,丫鬟文竹进来,笑盈盈地道:“太太,姑娘,外头夏公子来送节礼,正在二门等着呢。”
“赶紧请进来,”辛氏打发走文竹,笑叹声,“日子过得真是快,好像才过了中元节,这一眨眼就要过中秋节了。”
杨萱听到夏怀宁就觉得难受,起身道:“师兄来了,我跟姐到里间避一避。”
辛氏不甚在意地说:“不用,又不是外人,”顿一下,续道:“咱家也该把节礼准备起来,要不让秦嬷嬷带着你们俩准备?”
杨芷双眼亮晶晶的,迟疑着问:“我们俩能行吗,要是出了差漏怎么办?”
杨萱则毫不犹豫地道:“反正有往年的例,照猫画虎就是了。而且,不懂的地方可以问秦嬷嬷。”
辛氏含笑点头,“跟咱们有来往的人家不多,总共就七八家,都是你父亲的同僚或者同窗,十几年的交情了,不会太挑剔礼数。再者,你们拟出来礼单,我也得看两眼。”
杨芷轻舒口气,“有母亲掌眼就好,我怕礼数不对被人笑话。”
“姐一向仔细,考虑得周到,”杨萱笑笑,抬眸,通过半开的窗棂瞧见夏怀宁的身影,顿时沉了脸,没再吱声。
紧接着,文竹撩起门帘笑道,“夏公子来了。”
夏怀宁穿件宝蓝色长衫,阔步而入,站定后,先朝辛氏长长一揖,“夏怀宁见过师母,”又朝杨萱姐妹拱拱手,“两位师妹安好。”
杨芷忙站起身,下意识地抿了抿鬓角碎发,端端正正地回礼,“师兄安好。”
杨萱随着敷衍了事地欠欠身,嘴唇动一动,没有出声。
夏怀宁目光落在杨芷的裙子上,停过数息才移开,从衣袖掏出张浅绿色纸笺,恭敬地呈给辛氏。
纸笺上写着“弟子夏怀宁奉月饼两斤,敬请师父师母笑纳”等字样。
辛氏略略瞧一眼,笑道:“怀宁是临颜体字?看着间架有些像,但几处笔画却不规整,写捺的时候先逆锋向左起笔,转笔后需得略顿一下,才显浑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