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校园灵异作死日常23

这是一个侯门嫡子落魄的故事,也是一个庶生外室子逆袭的故事。玄渊所附身的身体名为林轩竹,乃是大魏朝传承百年、世袭罔替的洛宁侯府的世子。

他父亲乃是洛宁侯,母亲是侯府夫人,而他则是嫡长子,出生一岁后便请封为世子。而林轩竹自小聪慧过人,在侯府备受重视,在大魏京都更是富有才名的翩翩少年。

少年英才的林轩竹原本该有一个家庭美满、前程远大的未来,可是随着他二十岁及冠这一年出现的一个外室庶出弟弟后,林轩竹的人生便从此一落千丈。

庶子林英杰十七岁这一年突然在大魏京都一鸣惊人,金榜题名,成为金科状元,而同一年进考的林轩竹却只得二甲十七,虽然这个成绩不错,但与小了三岁的庶出弟弟相比就太过逊色。

自此林英杰迅速借着金科状元的春风尚主成为驸马,之后更是认祖归宗,正式成为洛宁侯府的公子,而他的生母也被洛宁侯提为平妻,正式入住侯府。

成为驸马后,林英杰得了陛下和太子的青睐,从此平步青云、出朝拜相,成为大魏朝堂之上的一位实权官员,并且为太子出谋划策,成为太子极为倚重的心腹。

而在林英杰春风得意之时,林轩竹的人生却仿佛掉了个,突然变得艰难和晦涩起来,先是与庶出弟弟在科考中落了下风,后来更是糟了皇家厌弃,金榜题名却并未被安排官职。

不仅是仕途不顺,林英杰的母亲成为平妻,甚至当林英杰尚主后,林轩竹的母亲还得在林英杰的妻子朝阳公主面前行礼,这两件事情让林轩竹的母亲难以接受,大病一场,最后竟是浑浑噩噩的去了。

在林轩竹母亲的丧礼上,彻夜为母亲守灵的林轩竹被人设计,竟在母亲灵堂之上被人设计侮辱了一个丫鬟,之后这丫鬟故意将众人引来,然后当众灵堂自尽,将此事闹得沸沸扬扬、众人皆知。

在亲生母亲的丧礼上出了这等丑事,林轩竹彻底被洛宁侯厌弃,同时被斥责不孝不义、猪狗不如,接着被夺去世子之位,被发往京郊的庄子幽闭,最后却被人在饭菜中下毒,缠绵病榻不足一月便病逝了。

林轩竹一生最恨的,就是无法挽救母亲的性命,反而被人设计在母亲的灵堂做出丑事,玷辱了母亲的灵堂,让她死后依旧无法安息。他以灵魂回代价,祈求找到幕后黑手为他们母子报仇,同时他希望自己的抱负能够实现,能够成为国家栋梁。

“我要做什么?”当玄渊将林轩竹短暂的一生看完后,语气冷淡的问道。玄渊纵横修真界多年,当年也是从卑微之躯一步步爬上来的,所见过的丑恶之事不胜枚举,林轩竹虽然遭遇可怜,却并不足以让他怜悯。

弱者并不值得同情,对从奉行弱肉强食的修真界中拼杀出来的玄渊来说,林轩竹落到这个地步只是因为他蠢、他没有足够的实力或者势力。

防盗比例40,防盗时间两天

而且大魏朝这边还有暗藏的利器,由玄渊递上去的火、药配方最终被工部的官员们研究出最佳配比,火、药这种杀伤力极高的热武器终于出现在大魏。

而这一次与匈奴的战争中,大魏西北军稳扎稳打,结结实实挡下了匈奴的数次进攻,在匈奴的一鼓作气渐渐变得衰落力竭后,西北军乘势追击,抓住机会用火药这种新型武器大败匈奴,杀敌三千余,俘虏敌军两千人。

这五千人皆是匈奴族的精英,损失了这么多战士,匈奴族可以说是大伤元气,没有几年功夫根本恢复不过来。

别说继续在每年冬日骚扰大魏边关了,就是如何苟延残喘下去,似乎都成了很大问题,毕竟西北本是苦寒之地,若非靠着每年抢掠大魏获得粮食补给,匈奴人的冬日本就是很难过下去。

不过大魏自身也是有着隐患,在大败匈奴后并没有乘胜追击,反而开出了条件,匈奴可以用牛羊、黄金甚至是奴隶来交换被俘虏的匈奴士兵。

当然,匈奴人打了败仗,也是要进贡给大魏一大批贡品的,但进贡的归进贡的,赎回俘虏的归赎回俘虏的,不能混做一团,大魏可是打定了注意,一场战争发两笔财的。

与西北匈奴的战争落下帷幕后,朝野上下为了这场大战的胜利庆祝狂喜,朝野外舆论一致统一,再也没有什么不和谐的话冒出来。

在这种形势下,废太子与几位皇子夺嫡之争以及先帝逝去带来的不良影响终于渐渐归于平静,渊帝虽然年幼,但他的皇位坐得越发稳固了。

而在战争落幕一个月后,匈奴族的使者终于带着大批的贡品和交换俘虏的物资来到了大魏京都,但不知是何人背后指教,又或者匈奴族真的聪明了一回,在献上贡品后,匈奴族单于以阏氏之位求取大魏公主。

就是否和亲这一点,在整个大魏京都又掀起了一波舆论,原本众多臣子士子对于和亲之事都持反对的态度,毕竟与匈奴的大战,是大魏胜了,没得理由要跟败方和亲的道理。

但是当有一个士子在一次争论中不经意的提出让朝阳公主和亲后,顿时大魏朝的舆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对和亲持反对意见的士子们纷纷倒戈,开始支持和亲了。

不过与其说他们支持和亲,不如说他们支持的是朝阳公主和亲。

能够让这么多有风骨的士子文臣突然改变立场,只能说朝阳公主这些年来在京都横行霸道,确实是天怒人怨,暗中不知道结下了多少仇恨,不知道招了多少人的厌恶。

所以抓住了机会,这些人便联手在背后使绊子,想将朝阳公主送离京都。而失去了父亲和嫡亲兄长两个靠山的朝阳公主,就算和亲嫁去了匈奴,也不要想大魏能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