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雄才大略、目光长远,倘若真能为之,真可谓是功在千秋了。”田丰长叹道。
游牧民族(包括渔猎民族)相对于汉人这种农耕民族来说,在人口和生产力上居于绝对的劣势,但在军事上却占据了主动权。凭借骑兵机动力的优势,以及游牧民族生产和作战方式相近的特点,可以做到全民皆兵
在没有内燃机、枪械的时代,骑兵的机动力是步卒无法比拟的,骑兵的游击战术更是根本无法真正解决的。对待游牧民族,无非两种办法,其一是如秦始皇建长城一般,通过城墙、邬堡这些防御手段抵挡进攻。其二,就是如同霍去病一般,以攻对攻。
不过这两种手段只能缓解一时之痛,最好的结果无非就是如霍去病一般,将北匈奴打的遁逃。但是其他的异族照样会崛起,因为北方草原广袤无比,根本不适合汉人生存。匈奴跑了有鲜卑,鲜卑灭了有乌桓,之后什么蒙古、女真,根本无法遏制。
要想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将这些异族“汉化”,但这又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历史上不少的帝王想到这一点,而且还采取了各种方式,比如每次新皇登基后,派一失败的皇子率几万死囚北上,在草原呆一辈子、传承下去,又或者迁移百姓于草原之上等。
但无数年来环境的潜移默化,适应了农耕生活的汉人对于北方草原的生活根本难以适应。无论是气候、饮食还有其他方面,都难以适应北方的环境。再加上故土难离,汉人大规模北迁的可能性太低。而人口不够,想要汉化就太过艰难。你不能指望几万人真的能同化几十、几百万人。
当然,最终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还是被解决了,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就是清朝。利用三个手段,其一怀柔拉拢,通婚并厚待;其二就是身兼各部落大汗的位置,并建立盟旗制度、将各部落的领地固定化;其三,就是通过宗教软化其思想,并利用政策对少数民族进行计划生育。
清朝的手段本身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相对于其他诸多王朝来说,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认可汉文化的优越性,并且还认可自己曾经游牧民族的身份,并不像诸多汉人王朝一般,对于游牧民族持一种歧视、鄙夷的态度,而是真正将他们平等看待,视作自己人。
袁术对此也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他还掌握着三个利器,一是商人,二是世家,三是东北平原的存在。
数日之后,陈宫和步骘的计划书一同被送往金陵,与此同时,辽东以及乌桓、高句骊等地到处开始颁布招工榜文,同样一如当初江东建设一般,工资日结现钱。而且还多了一点,可以因地制宜的折现为茶叶、盐、布匹等这些异族的必需品,也可换购为牛羊。无数的商人也敏锐地感受到了即将到来的商机,纷纷率领船队涌向向辽东。
而主管财政的田丰得到了陈宫的计划书和一封加大拨款的请求后,面色怪异的来到了皇宫,将之递交给了袁术。
“陛下,你看看。陈公台这完全是乱来啊!”田丰沉声道:“辽东不过一郡之地,就是在重要也不能这么挥霍钱粮啊!我大楚现在新下三州,到处都需要建设,若是其他郡县也这么搞,即使我大楚再富庶也支撑不了啊!”
不同于田丰的愤怒和担忧,袁术倒是饶有兴趣的打开了陈宫的两封信件,以及那张被涂满的辽东地图,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好一个陈公台,看来朕还是小看他了。啧啧,真是大手笔,早知道就把他派到西凉了。”
看到袁术不但不愤怒,反而还赞扬了起来,田丰瞬间脸色一黑。
“陛下!”
“好啦好啦,朕明白。原则上来说陈宫的做法确实有欠妥当,你不需要给他拨款。但是,辽东这个地方几乎可以说是独立于我大楚之外,乃是我大楚在北疆的一枚钉子,确实比较特殊,陈宫这么折腾也是情有可原的。”袁术安抚道:“拨款之事就算了,朕会私下命钱庄对其贷款,并安排商行对辽东贸易一事进行支持。剩下的就看陈宫自己的手段了。”
袁术很看好陈宫这种行为。人口永远比钱财重要,哪怕这么做所需的钱财足够征召二十万大军,袁术也不在意。本身以江东现在的富庶程度,二十万大军的钱粮根本不是事。钱财不过是一般等价物,而且是流通的,不管花多少,只要不超出一定的界限就自然就会回流。
在辽东所花的钱,最终会到辽东的百姓手中。辽东的百姓有钱之后,自然就会用于衣食住行、赚钱开场,推动辽东的建设和发展。只要能够把握脉络和节奏,自然能够通过宏观调控和钱庄维持物价和金钱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