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好在有着袁家百年的积蓄加上董卓劫掠洛阳所得的财富,袁术的家底颇厚。再加上袁术还有不少赚钱的法子,即使大手大脚的搞建设,亏空也勉强可以接受。
多了这三十万大军的花费,相对于袁术搞建设的花费并不算多,但这个口子不能开。若是照这个架势,即使是袁术这么厚的底子也维持不了太长时间,张昭要为袁术的未来考虑。
这一小会儿,下面的其他谋士也差不多盘算完了。
鲁肃率先道:“子布莫急,某估算了一下,如此一来所耗费的钱粮固然不少,但对于我军未来的发展确是好事。如此算来,这些钱粮也并不算太过浪费。”
而一向死板的田丰也叹了口气道:“确实,如此一来我江东未来的战争潜力将大大增强,即使是日后也有余力对外用兵。”
田丰虽然和张昭一样对于袁术大手大脚花钱的性格极为不满,但稍微计算了一下盈损,田丰觉得这并非不能接受。
“可这三十万大军的钱粮亏空该当如何?益州百废待兴,主公又大力打通益州和荆州、交州之间的道路,再加上南蛮地区还需安抚。总不能把所有的税收都放在军事上吧!我军的底子虽然不薄,但这样下去也就能撑个四五年,再之后财政恐怕就会不堪重负啊!”张昭焦急道。
张昭说的也不无道理,秦汉以来的财政问题多是由于边防戍守的士卒过多引起的。汉朝边防最少都是二三十万,多的时候五十多万,最高八十万都有可能。光是边防所耗费的钱粮就在全国税收的三成以上。
而袁术整出的五十万大军足占了江东税收的七成。虽然说这是乱世,七成也算正常,但再多这短时间内看不到作用的三十万义务兵,这税收都用于养兵都不够。还不如暂时搁置,待到日后天下一统再行此事。
随后袁术将自己盘算的义务兵制度直接袒露了出来。下面的谋士都陷入了沉思,而张昭和田丰的脸色则是越来越黑。
袁术所说的义务兵制度并不稀奇,汉朝也曾经盛行,不过却很快的没落下去。原因很简单,养不起。
想要让麾下的士卒忠心,无非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信仰,而是利益。
信仰这种东西一般是以国为单位的,对外战争有用,对内战争就作用不大。而利益,征兵制度和义务兵制度会导致大量的士卒出现,正常情况下根本养不起。
所以说汉朝以后征兵制度和义务兵制度逐渐没落,见效快、花费少的募兵制、世兵制等制度开始盛行。像三国时期,动不动就是兵户、部曲,导致大量的私兵出现。
按理来说,在这种天下分裂、诸侯纷争的局面,所有的诸侯都追求着能利用最少的资源来培养更多的士卒、保证麾下士卒的战力。至于忠心什么的在他们眼里都是次要,毕竟领兵的将领都是他们的心腹,反水的可能性不高。
就是害怕麾下的士卒逃跑,也不用使用这种耗费巨大的方法。如多疑的曹操就直接将这些兵籍的士卒家属直接弄到一起管理,敢叛逃就罪及家属。
袁术之所以不采用这些手段是出于长远考虑。大量的私兵出现是袁术不能接受的,但这个冷兵器时代的局限性和物质的相对匮乏也使得袁术不得不接受将领与士卒之间亲密的关系。
毕竟不像后世天朝军那样招之能战,都是精兵。这个时代,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乃是大忌。想想看,若是让孙坚率领张辽麾下的大军,且不说士卒能不能适应孙坚的作战方式,孙坚也不了解这些士卒的具体能力。更何况,没有个信赖的主心骨,士卒在战场上的发挥也会失常。像宋朝那样只有作战才将将领放出去领兵,那作战能力真不是一般的差。而且像是军团云气和军魂的适应问题也需要考虑。
袁术觉不愿意为了士卒的忠心而削弱麾下军队的战斗力,但也无法改变麾下将领长久统领他们麾下的士卒这一局面。所以只能从士卒的身上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