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下跌的粮价

今年粮食多了,压低粮价,会导致不少百姓转而从事其他行业。等到明年粮食少了,再抬高粮价。一拉一伸之下,百姓手中的财富就缩水了。这些心思不良之人想玩的就是这个手段。

“老丈,今年江东生产的粮食如此之多,粮价下跌也是正常。不过是少了两成而已,应该还可以接受吧。”这个问题根本无法解决,法正只能安慰道。

宏观调控也是有度的,总不能一直由袁术来收购多余的粮食吧!以江东现在这个产粮量,袁术继续下去粮食也花不了,只能坐等粮食发霉。

南方一直以来都不是缺粮食的地方,缺的是人口。原本袁术没来之前,江东的百姓就过的还不错,起码都能够活下去。世家豪绅手中的粮食更是堆积如山,根本用不完,都发霉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古代这种事情层出不穷。不是粮食少,而是粮食都在少部分人手中。真遇到一个手腕强硬、手段高明的皇帝,粮食根本不会缺的。

像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他留下的粮食直到唐朝还没用完,就是唐朝还用了二十多年。

要知道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那可真是饿殍遍野,就连杨坚都带头跑去洛阳找粮食吃。然而不过十多年,隋朝就富裕到这种地步,简直是个奇迹!

杨坚是怎么做到的呢?他只用了一个小手段,义仓。

丰收年节百姓将手中的粮食自愿捐进义仓内,等到灾年就将这些粮食免费发放给百姓。后来甚至直接强制百姓募捐。

就这么一个漏洞百出的破计划,直接导致隋朝十多年的发展国力就追上了隋朝以前中国最富庶的时期,汉武帝时期。

而汉朝达到这般富庶,用了七十年。而隋朝从开国到现在,才短短十来年,积累速度相当于汉朝的七倍。这是多么恐怖的速度!

所以说导致饿殍遍野的原因不是粮食产量少,也不是天灾频繁,而是上层之人的贪婪和自私。

这一日,金陵城内十分的热闹。法正按照贾诩的吩咐在金陵城内搞调研,看看百姓对于现在的生活还有什么不满意,现在的政策法律还有什么不妥的。

实践出真知!

这是袁术麾下谋臣信奉的铁则。

袁术颁布的的一些政策固然有些惊世骇俗,但在历史上可都是经过实践的优秀的政策。不过由于时代不同,还是要考虑一下具体实施会不会出现问题,需不需要根据情况进行改进。

这些东西光是空想肯定想不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下来调查,看看百姓和士子们对于现在的政策有什么不满,或者还有什么需求。

当然,这些事情肯定不能让贾诩田丰这些大佬亲自来干了,一般都是让麾下的小吏来处理。

不过刚好最近法正比较清闲,再加上贾诩也有意锻炼其洞彻人性的能力,于是就把他打发过来帮忙,顺便看清楚形形色色的人。

“老丈,您最近生活的怎么样啊?”

随意找上了一个须发斑白的老人,法正就开始聊了起来。

人老成精。在这个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多岁的战乱年代,能活到四五十岁都算长寿的了。要想调查袁术麾下百姓的生活情况,找这些老人准没错。

在这个以孝治天下的年代,在偏僻的小乡村负责管理的都是些族老。所以说老人的话语权和见识才是百姓中最广的。

“很好啊!儿子出去打工了,我和儿媳妇在家种地,孙儿去城里的一个小书院读书去了,这日子过的是越来越好了。”

换了身普通百姓衣服的法正看起来不过是个还未及冠的少年,因而老人也没有太过在意,像唠嗑似的随口说道。

法正想听的可不是这些,这种话已经听了无数遍,一开始还觉得欣慰,但现在早就听腻了。直截了当地问道:“您最近生活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