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各方反应

一开始就交代了麾下的将领,不要伤及无辜,只要捉拿公孙瓒一人就可以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人气王”的威力太大,他麾下的将领士卒一个个的都化身脑残粉,完全都忘记了怎么打仗,真的选择了围而不攻,一直在喊着:“投降不杀。”

公孙瓒一看这个样子顿时笑了,这不是找打吗?当时率领着三百精骑趁势纵火强攻。

要知道,当时公孙瓒麾下只有三百精骑愿意跟随他。至于为什么只剩这点人?因为其他人都跑到刘虞这边了。

这一群脑残粉看到公孙瓒麾下的大军不投降,反而还打上来,也愣了。

不知道该反击,还是不该反击。刘虞的吩咐他们记得贼清楚,一个个都不敢还手,整整十万大军被三百多人追着打。然后公孙瓒就这么神奇的赢了。

这就是刘虞,一个神奇的人!

袁绍之所以不把刘虞当作敌人就是因为这货太神奇了。万一真打起来,自己整个冀州都造反了怎么办?

说不定自己率领二十万大军过去,到那里就剩下两万了。剩下的十八万都站到对面去了,这场仗该怎么打?

而且这货还杀不得,你想想公孙瓒杀掉刘虞后的结果就知道了。

就是十分惧怕公孙瓒的众多异族也一个个的都冲上来要和他拼命,幽州的百姓更是离心离德。无数的义士作乱,为公孙瓒添堵。

公孙瓒杀掉刘虞后就基本上败局已定了,别说打赢袁绍,能掌控幽州就不错了。

袁绍也从来没有把刘虞当作个敌人看待。原本董卓把持朝政的时候,他就打算把刘虞推上天子的宝座。

因为他看得很清楚,想刘虞这样品德高尚的人,根本不可能成为一方雄主,更别提与自己为敌了。就算是有人看出袁绍有谋逆的心思,估计袁绍稍微认一下怂、说说好话就能糊弄过去。

身为人主,乃至雄主,最关键的一个品质就是无耻。

品德高尚的人根本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主,因为无耻的人有太多方法能够搞死你了。

真正的雄主哪一个不是脸厚心黑?哪一个不是演技超人?

秦始皇算不算雄主?吕不韦是怎么死的?

刘邦算不算雄主?那么多的诸侯王和功臣哪一个有好下场?其中最悲惨的就是韩信了。

再往后推,李世民算不算雄主?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得多好听!和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结果呢?魏征刚死墓碑就被李世民给砸了,而且整个家族都跟着倒霉。

剩下的朱元璋就更不用提了,杀功臣是出了名的。比刘邦做的绝多了,起码刘邦还会找些理由借口掩饰一下。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纵观历史你会发现,成大事的人基本上都不拘小节。

为什么?因为争霸天下这种事本身就是个龌龊的事。品德高尚、拘小节的那些人都干不了,注定是失败的命。

要是刘邦有品德,项羽要烹杀他父亲的时候他就已经完了。

袁绍很清楚,刘虞对他来说根本构不成威胁,为人太高尚无私了。公孙瓒才是他的大敌。

正如刘备和曹操所想,袁术如此作为一方面是为了削弱汉室的声望,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图谋益州。

暗害天子的罪名加上私造龙袍、龙椅等罪名,足够袁术名正言顺的出兵益州了。

而顺手栽赃刘虞则是为了掩人耳目,也可以搅浑局面。再往深一点思考,这样还能方便公孙瓒的崛起,限制袁绍的发展。

这一切无疑都极大的有利于袁术的布局。如果刘焉或公孙瓒脑子一抽称帝了,那么袁术就更爽了。

和原本袁术称帝的情况不同,公孙瓒就是称帝了对他来说影响也不大。

该怕他的还是怕他,该打他的还是打他。而且这个货刚愎自用,本来就没有多少人才愿意投奔他,名声什么的影响也不大。

这货根本就没一个盟友,能够打得到他的诸侯也就袁绍一个。曹操要是敢伸手,刘备顺手就能收掉徐州。

这种各方制衡的情况下,公孙瓒称帝的带来的潜在危险很小。

而刘焉要是称帝,袁术就更师出有名了。都不用袁术联系,刘焉麾下小半的手下和士卒估计都会倒戈相向。

而且只要有人称帝,那么袁术接下来行事就更加方便了。要知道,顶着荆州刺史名头的刘表现在还在袁术手底下没来及送出去呢!实在不行袁术就把这货推出来当一个傀儡天子也行。

只要天下诸侯躁动起来,袁术就好浑水摸鱼。否则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其他人发展壮大,而自己被困在南方。

虽说发展种田也很不错,但是养虎为患就不好了。有些能拿的地盘还是要拿,不拿的话敌人就要拿了。

消息传到冀州,与中原诸侯冷静的反应不同,袁绍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当即就放出话来。

“刘幽州乃贤德之人,定然不会做此人神共愤之事,这定然是公孙瓒所为!”

袁绍现在是一个劲的往公孙瓒身上泼污水,当即就令麾下的二十万大军做好准备,随时有可能兵发幽州。

老实说袁绍对于刘协的死除了有些小窃喜以外,没有任何感觉。他现在就是一心想要拿下公孙瓒,一统河北。

当初的渤海一战狠狠的扇了袁绍一个耳光。兵力三倍于对方的情况下,袁绍的大军依然被公孙瓒轻松的击败。

眼睁睁的看着公孙瓒裹挟着自己渤海府库里的钱粮耀武扬威地离开,留下了一篇断壁残垣,袁绍当时心都在滴血。

公孙瓒明白自己和袁绍注定只有一方能够活下去,而且自己守不住渤海,所以下手极狠。

原本挺富足的渤海郡现在变的饿殍遍野,袁绍亏损了无数的钱粮不说,还得咬着牙拿出刚刚拿下冀州得到的钱粮前去救援百姓。

这么多流民,如果不加以治理,祸患无穷。黄巾之乱不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吗?

原本挺顺利的冀州之战,被公孙瓒这么一偷袭,袁绍所得的钱粮瞬间少了一半。

即使是财大气粗的袁绍也不免有些心疼。更何况公孙瓒还抢夺了大量的钱粮,更加强大了。

不过有得有失,公孙瓒如此作为也引起了冀州百姓的不满。而袁绍后来的赈济行为虽说不情愿,但在公孙瓒的衬托之下顿时显得仁德无比。

冀州的民心彻底被袁绍收拢,而且还有不少当地的士子投奔到其麾下。

最后得知消息的就是刘虞公孙瓒和刘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