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一章 他们不同意就去死好了

护国公 木允锋 3352 字 9个月前

据说仅仅几天时间他就收了二十多万犒军的银子,毕竟对于扬州的盐商们来说,自己那些精致的园林全都靠他保护了,这种情况下哪怕再看不上这些粗坯们也必须得掏银子。

至于淮安根本没遭到攻击。

那里只是有一万顺军出现在了对岸,路振飞虽然很想出击,从侧翼威胁盱眙逼迫顺军后撤,但他手下那些原属刘泽清的部将们全都阴奉阳违借口洪泽湖封冻,船没法行驶,而且冰太薄无法行军之类借口搪塞,话说顺军两万骑兵都踏着淮河上坚冰过来了,他们的步兵居然不能走,这也未免太过于诡异了。

说白了这些家伙就是准备骑墙。

他们不像高杰一样跟李自成有绿帽子之仇,需要的情况下他们大不了投降李自成,但要他们出兵为保卫大明血战这是肯定不行,反正路振飞一个文人也管不了他们,这些家伙才懒得出来自找麻烦,有崇祯圣旨或者杨庆这样的去逼他们当然要给面子,哪怕出去溜达一圈走走过场也得出去走一圈,可就只有兵部的命令那完全不需要搭理。

话说这也是这一战的意外收获。

崇祯终于知道江北诸军里面,到底有多少是他可以信任的了。

尤其是把黄得功这个难得的忠臣检验出来,崇祯至少可以欣慰他手下还有一个能尽职尽责的了,这对于生性多疑的崇祯来说,真得是一个惊喜,否则他还真不知道这些南方诸将里面有谁是他能够真正信任的。

浦口。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自继位以来,十七年间国势日下,外有建奴横行叩关为祸,内有天灾不断饥荒遍野盗贼蜂起,朕虽竭尽所能,但终不能使国势复振,遂至有北京之祸,幸赖忠臣良将之助,终得脱离险境移都南京。痛定思痛,朕每思前过,以祖宗之法虽善,然时移世易,终不能为万世之法……”

码头上史可法宣读圣旨。

而在他面前,数以十万计的士兵难民和官绅全都跪伏在地。

不过很快他们就跪不住了。

“……士绅一体当差纳粮,自今日起,无论有何功名,为何官职,一律依普通百姓例纳粮……”

史可法机械地念着。

所有前来迎接的文官全都傻了眼,目瞪口呆地看着他。

骤然间人群中一声悲号

“史道邻,你敢假传圣旨!”

一名文官怒吼一声发疯一样扑出来,直接扑向了史可法手中的圣旨。

下一刻杨庆的尚方宝剑就横在他面前,这家伙倒也是身手敏捷,硬生生止住了撞向剑刃的动作,然后用冒火的目光看着杨庆。

“让你失望了,这圣旨是真的!”

杨庆一脸诚恳地说道。

“史阁部,您这是代替皇上去前线慰劳士卒,您不会一直保持着这种表情吧?”

杨庆问史可法。

这家伙此时完全一副小人得志的表情,和心如死灰般木然的史可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的枯槁地站在江上凛冽寒风中,恍如那些叶子落尽只剩下灰色枝干的树木,完全看不出多少生机,只是随着船身的摇晃在晃动着……

“身败名裂啊!”

杨庆继续无耻地替他喊出心里的哀叹。

“可我就不明白了,您是给皇上当官还是给那些士绅当官?您的确是个忠臣,这一点毫无疑问,可仅仅做个忠臣就有用了吗?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忠字的确是令人敬佩,可是那个臣字做到了吗?为臣者匡扶社稷,那么作为一个首辅,您为皇上做过什么?您对于改变大明目前局面有任何实质性的举动吗?没有,您只是因循守旧地维持着过去的一切,可正是过去的一切让大明走到了今天山河破碎的境地。

大明不需要因循守旧。

大明需要的是改革。

一场彻底的改革,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然后陛下才能实现中兴。

可您不敢。

哪怕您知道大明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了,您也不敢做什么改变,哪怕您知道改革的结果是富国强兵,您也依然不敢改,而您不敢的原因仅仅只是为了保住自己在那些士绅中的名声,害怕他们骂您是祸国的奸臣。

可您是皇上的首辅啊。

您需要的是对皇上负责而不是他们,您的屁股得坐到皇上这边,而不是坐在他们那边,您需要做的是帮皇上来管他们,而不是帮他们来对付皇上,您需要做的是为皇上从他们手中弄出钱来整军经武,而不是帮着他们继续做咱们大明的蛀虫,任由他们蛀蚀大明的江山。他们已经蛀蚀了几百年,把成祖皇帝时代令四夷畏伏的大明,蛀蚀得今天这样山河破碎,皇上都被赶出都城,而且一不小心还有可能被第二次赶出都城,这样不行,必须得给他们改改规矩了。”

他接着说道。

史可法终于有了一点反应。

“你以为有圣旨就能推行新法了?”

他不无嘲讽地说。

“圣旨当然不够,但我还有尚方宝剑,还有锦衣卫和数十万兵马。”

杨庆拔出他的尚方宝剑说道。

“你杀得尽天下人吗?”

史可法冷笑道。

“但我能杀得尽那些敢反抗皇上的。”

杨庆弹剑回答。

“说白了您眼中的民,还是只有那些士绅们,估计那些士兵和贫民在您眼里都是脚下的蝼蚁可以无视,您高傲的目光里没有他们的位置,北京的那些衮衮诸公们也和您一样无视他们的饥寒,然后他们就被这些被他们视为蝼蚁的人夹出了脑浆子,他们死得一点也不高贵,他们死得就像路边一只生满脓疮的野狗一样卑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