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第三十九章

"他不去,说要顾着厨房。"沈清鸾其实也不太想动,沈家附近她都转遍了,但容氏的要求不好拒绝,只能出来。

沈风….

是要和人家谢忠叨叨吧!

也难为弟弟了,这么个话痨,家里真没有谁能畅谈的。

沈风转头看向谢砚∶"既然如此,谢兄我们走吧。"

"好,贤弟请。"谢砚自然点头,于是两人并肩缓步而行,后面的沈清弯套拉着眼皮双眼放空地跟在两人后面。

路上其实并没有多少风景可以看,反而大部分都是一副冬日衰败的景象,但胜在安静,沈风和谢砚神态举止相似度很高,互相之间都是微笑说着话,语气温和清浅,让在后面跟着的沈清鸾险些走着走着就睡着了。

好在随着三人往山下走动,远处有一些隐隐约约的热闹声传来,这点子声响到了沈清弯耳中已经很响了,完全够提神。

"明年我和二弟都要开始考试了,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给村里的孩子们启蒙,所以重新选了地方盖一所蒙学,到时候另外聘一位夫子过来任教。"沈风指着远处村子里人正干得风风火火的山坡,"周边的土地也开垦出来,正可以用来供养夫子和私塾的日用。"

也就是说,以后凡是镇上的孩子启蒙就都不用钱了,村子里的人可不就万分热情,镇长更是大包大揽,不用沈家操一点心,还说要给蒙学挂上牌匾就叫【沈氏蒙学】。

"这是贤弟家出资的吧。"谢砚直觉这种攒名望的事情,沈家,或者说眼前这个少年是不会错过的,特别蒙学本来就是他开的。

见沈风笑着点头,有种果然如此的感觉∶"沈家高义。

"是借了谢兄和童家的花,才献的佛。"沈风倒是没有什么遮掩,这种事情也没必要在谢砚面前遮掩。

"那也是沈伯父和贤弟仗义出手,救命之恩岂是区区金银可以衡量的。"谢砚说完看向那处热闹的山坡,"不知可否前去看看?"

"自然。"沈风率先领路。

这时候热闹干活的人遇到了一个难题,一块大石头和树根卡在一起了。

镇长第一时间想到沈家力大无穷的沈三姑娘,不过今天沈家好像有客上门就歇了请人的心思,招呼着大家先试试能不能撬起来,要是撬不起来就放一放他再想办法,至于所谓的办法,自然明日等沈家空了再去请人了。

几个大汉手里拿着硬木撬棍,来回试了几次,倒是听到了下面树根断裂的声音,但树桩子依然一动不动,没办法只能先放着,转头把已经清理好的地方,用滚子压平整压结实,之后才能在上面盖房基。

"你们看那是谁?"突然有人抬头看到远远有人过来,"看着是不是沈秀才和沈三,哟,还有个没见过的小郎君,长得可真俊!"

"这么远你能看见啥样啊?就说人家长得俊。"旁边的人立刻吐槽,引来周围一阵哄笑。

"呸,老娘眼神好不行啊!"之前一直在捡石头挖草根的大娘直起身子叉腰道。

"大娘眼神好是镇子里有名的,我们快看看小郎君是有多俊,和沈秀才比如何?"见大娘生气,就有人圆场,"我们沈秀才可是十里八乡最俊的小郎君。"

"那可不,听说前些日子,沈秀才的未婚妻家来人了,说是越城那边的,也不知道是谁家门第。"话题很快歪掉。

"我知道,我二姨夫家侄儿在衙门里头做事,听人说了一嘴,沈家去衙门写了功名文书和庚帖-起送去越城的。"一个年轻的妇人颇为得意的享受着众人热切的目光,也没有太过吊胃口接着道,"据说对方姓童。"

"越城童家?童财神?"落霞城这里虽然偏西但也算江南一波,对于居住在越城的江南首富童家,自然是如雷贯耳。

边上竖着耳朵听的人纷纷发出惊呼声,那叫一个羡慕。

"定然是了,越城除了这个童,还有哪个童。"

"那可真是一门好亲事,配得上我们沈秀才。"

"可不是。。

大正讨论的激烈呢,就到上面有人惊叫了一声,然后就有高喊着散开散开,下面的人都愣了下才抬头看过去,就见一块大石头从上头滚落下来。

.......

谢砜两辈子除了幼年时期就没有怎么放松过,不论是当太子的时候,还是如今,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处理各种事务,连偶尔出门赴宴郊游都是带有目的性的。

这种悠闲的,在乡间小路上溜达的体验还真的没有过,更别说看一大群乡民热火朝天的干活了。

只是他没想到,这难得的一次放松还会遇上事故,当一块巨石从天而降往他砸过来的时候,他差点没反应过来,好在也算从小练武,即使资质一般,身体的反应还在。

只是在他想要躲开的一瞬间感觉腰上一紧,整个人被迅速往边上一捞,同时视线里扬起一角裙摆,人被移了位置的同时腰上的力道也松开了,,下一瞬肩膀被按了一下,谢砚下意识侧头转过视角。

细腻白皙还带着稚气的下巴和脖颈近在咫尺,呼吸间还能闻到对方身上干净清爽的皂角味道,一双纤细白皙的手在他右侧的肩膀上交错旋转,带动半空中翻飞的人影,砸下来的石头被一只踩着绣花鞋的脚止住了落势,在空中停顿了瞬息后,另一只穿着同样绣花鞋的脚往侧面一踢一勾。

等到谢砚脚下站稳,石头已经落在上山坡小道拐外处的角落里,并且下半部分完全进了土里,而刚才扶着他肩膀的姑娘,轻飘飘的从石头上跃下来,悄无声息就像从台阶上跨下来一样轻易简单。

"谢兄可好?"比起妹妹的八风不动,沈风是有些被吓到的,再看谢砚有些愣神的样子,"等回去给谢兄煎一帖安神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