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重返倦侯府

孺子帝 冰临神下 3482 字 9个月前

在场旁听的勋贵侍从与读书人分成两派,前者觉得应该让这些囚徒戴罪立功,后者持反对意见,理由很多,一是西方到底有没有外敌还不确定,不可擅动,二是这些人由桓帝定罪,身为儿子的当今圣上,不该放他们出来。

韩孺子让他们争吵,与东海王共同拟定了圣旨,任命为邓粹为护西域都尉、张印为筑城将军,共赴西域,便宜行事,大楚之人,随两人选用,不问出处,但是限定一百人,多了不给。

这道圣旨终于引发了勤政殿的反弹,新任宰相申明志发现自己再不出头的话,将会名存实亡,但他也知道自己尚未得到皇帝的完全信任,地位不稳,说话没有分量,他压下圣旨,没有立刻送回倦侯府,同时向慈顺宫送信。

慈顺宫反应很快,传懿旨要皇后回宫,理由是王美人即将被正式册封为第二位太后,有些事务需要皇后本人处理。

崔小君不能拒绝,匆匆回宫。

韩孺子忙完一天的事情,也回皇宫,在泰安宫和秋信宫都没有找到皇后。

后天即是册封之日,王美人搬出了上官太后的慈顺宫,住进曾归皇太妃所有的慈宁宫,皇后也被留在这里。

王美人病了,起码脸上带有病容,身为儿媳的皇后,有义务侍奉汤药,即使是皇帝也不能让她离开,崔小君也不想破例,看到皇帝,只是笑了笑,然后按正常礼仪接驾。

王美人还没到卧床不起的地步,斜倚在软榻上,叹了口气,说:“陛下来看我了。”

“母亲身体有恙,怎么不早些通知朕?”

“也不是什么大病,这两天可能忙碌了些,皇后照顾得很好,无需劳烦陛下,只要陛下能时时过来,让我看一眼,病就好多了。”

韩孺子上前,握住母亲的手,“朕就在宫里,随时能来探望母亲。”

王美人勉强笑了笑,皇后等人识趣地退出房间。

“陛下真的长大了,能够亲政,一个人就能治理整个天下。”王美人赞叹道。

韩孺子明白母亲的意思,笑道:“一个人可不行,必须要有文武群臣的辅佐。”

“既然如此,陛下为何远离勤政殿重臣,以至尊之体偏居小小的倦侯府?群臣失君,如婴儿离母,嗷嗷不止,陛下听不到吗?”

韩孺子依然微笑,“母亲有所不知,朕就是想看看群臣的反应,好确定谁更忠诚一些,倦侯府只是暂居之处,早朕晚还是会回到勤政殿。”

王美人盯着儿子,已经没法再像从前一样一眼将他看透,但这毕竟是她的儿子、她的一切,叹口气道:“别的事情我不懂,也管不了,只有一件事,陛下得给我一个确切的回答——什么时候能让太后与我抱上孙子?”

京城就像是一大片几乎没有起伏的平原,不管一条江河在上游如何狂野,流到这里都要不知不觉地慢下来,好处是能够滋润更广阔的土地,坏处是一切事情的进展都变得迂缓,急也没用。

朝廷的办事原则基本上是广开言路、择优而选,通常耗时长久,一件小事也能持续天,若是大事,五六个月都在正常范围内,大量时间用在互相递送公文以及监督公文是否合乎规范上。

皇帝认为匈奴、海盗、云梦泽、西域是四大患,而且都与兵事相关,宰相申明志据此要求兵部发布公文,命令一定品级以上的将官按期送上应对策疏,皇帝如不满意,则扩大范围,要求文官也交策疏,还不满意,就要向整个天下征集了,以期获得民间高人的指点。

几个月内,朝廷都有事可忙,就是迟迟不见结果。

韩孺子等不了,他有自己的办法,趁着大臣们忙于任命新官员、征集对策,他下了一道旨意,要求少府整修倦侯府,作为皇帝与皇后在京城里的别宫。

倦侯府如今是潜龙之邸,皇帝的要求一点也不过分,大臣们一致同意,皇家宫苑无数,遍及天下,皇帝常去的没有几处,谁也没料到,倦侯府将会成为皇帝的另一个驻地。

少府负责管理皇室财物,乔万夫被调到这里担任少监,虽不是正职,与敖仓令相比,也算是一步登天,他的第一件任务就是整修倦侯府,花费极少,只是堵住了几处多余的门户,重新分配房屋,方便宿卫将士居住。

仅仅十天之后,倦侯府可以迎接旧主了。

这天上午,皇后崔小君先来,看到自己当初养的鸡鸭如今已经成群,非常高兴,重赏了看守府邸的总管太监何逸。

下午,皇帝也来了,与皇后一块游园怀旧,傍晚时分,兴致未减,宣布要在府里过一夜。

太监们准备不足,一时慌乱,皇帝再次传旨:既然倦侯府内一应俱全,用不着非得回宫取用,一切从简即可。

即使到了这个时候,也没几个人猜到皇帝的计划。

皇后是其中一位,因为皇帝曾经向她透露过几句。

崔小君觉得很有意思,还有些不安,“这样真的可以吗?朝中大臣,还有宫里……不会同意吧?”

“皇宫与倦侯府,你喜欢哪一处?”

“当然是这里。”

“那就行了,如果皇帝连这点事情都决定不了,还称什么天下之主?”

崔小君能感觉到皇帝越来越坚定的信心,笑道:“人家不敢指责陛下,却会说我这个皇后不守规矩。”

曾有皇帝不喜欢皇宫,经常外出,大楚武帝就是如此,但是还从来没有过皇后长住宫外。

“抱歉,我拿你当作借口,明天你就可以回秋信宫,偶尔来一趟倦侯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