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匈奴蠢动

孺子帝 冰临神下 3572 字 9个月前

韩孺子不接话,突然道:“你喜欢东海国吗?”

东海王神情一变,“陛下……”

“别害怕,我在想要不要将你迁到边疆去,匈奴人又在蠢蠢欲动,如今守边的是燕、赵、代三国,两王老迈,一王年幼,都不足恃,或许你行。”

东海王目瞪口呆,脑子飞转,寻思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能得到陛下的信任,这是天大的荣幸,我当然没有意见,去哪都行,就怕我能力不足,有辱圣意。”

韩孺子只是随口一说,他还没有做出决定,边疆重镇,交给东海王他也不放心,叹了口气,“北方匈奴,南方群盗,再加上流民遍地,每一件都不难解决,撞在一起却是大麻烦。”

“南方群盗?陛下要铲除云梦泽?”

“云梦泽已经成为豪侠的避难之所,朝廷看得松,豪侠侵占闾巷,朝廷抓得紧,豪侠入泽为盗,非得断其后路,才能抑制豪侠。”

东海王嘿嘿笑了两声,“陛下真有雄心壮志,我可听说,当初武帝好几次发兵清剿云梦泽,都因为地势险恶而没有成功。”

韩孺子长叹一声,“手中无将,东海王,我没想到当了真正的皇帝之后,满朝文武还是没有多少可用之人,是我看人不准?还是我不会用人?”

东海王只剩下干笑,皇帝的话题太敏感,他不敢回答。

韩孺子也不指望得到回答,“首先得用人,然后才能挑人,解决这三大麻烦之后,总会有一些人才显露出来。”

“妙计。”东海王赞道,心里却在琢磨,皇帝对自己透露这些话到底有何用意。

午时过后不久,韩孺子召集崔宏、柴悦、房大业等十余名武将,共议抵抗匈奴之事。

崔宏知道自己还没有完全得到信任,因此很少开口,房大业的脾气更是少说多做,甚至做时再说,只有柴悦侃侃而谈,“去年的碎铁城之战,匈奴人输得并不服气,的确需要再打一仗。可南、北军征战已久,不宜再动。陛下早就下令各地收编流民入伍,不如再多收一些,送住边疆与匈奴一战。”

“都是平民,能这么快作战吗?”韩孺子很清楚,数量再多的乌合之众,也不如少数的精锐之师。

“若是深入草原追击匈奴,这些人不行,若是守城待战,只需以老兵带新兵,还是可以一战的。”柴悦早有计划,对边疆各城原有多少驻兵,能吸纳多少新兵,计算得清清楚楚。

其他人只能边听边点头。

中司监刘介突然闯了进来,韩孺子早就吩咐过,非要事不得打扰,抬头看向刘介,希望他带来的不是京城苑林挖池塘这类琐事。

刘介快步走到桌前,将一封加急文书送给皇帝,神情严肃,显然是真有要紧事。

韩孺子打开文书看了一眼,腾地站起来,看着迷惑的众将,“英王在东海国称帝,上官盛自称大将军,正向齐国进军。”

众人无不大吃一惊,上官盛明明已经死了,他们都看到了头颅,怎么会在东海国又突然出现一个?

皇宫侍卫是个简称,他们与宫中的大量仪卫同属于宿卫八营之一的剑戟营,却不受宿卫中郎将的指挥,所谓的宿卫军其实只有七营。

侍卫王赫的正式官职是剑戟营左门校尉,正六品,级别不是很高,手下侍卫满员的时候能达到二百人,直接受命于宫中的权宦,通常是中司监,或者御马监、中常侍。

与其他侍卫一样,王赫家世清白,历经重重考验才得到保护皇帝的资格,并成为五大侍卫头目之一。

杨奉信任这个人,曾经很认真地向皇帝推荐,韩孺子也对他怀有很大的期望,于是在二更过后,让张有才将王赫叫来,绕过了中司监刘介。

“宝玺十有八九已经落入王坚火手中,你去将它拿回来,需要多少人就带多少人,朕给你的期限是后天子夜之前。”韩孺子不能将希望全放在刑吏身上。

“是。”王赫是个沉默寡言的人,跪在地上领命。

“要保密。”

“是。”

“宝玺之前是在一名女侍卫手中,你或许认得,她叫孟娥,如果可能的话,找到她的下落。”韩孺子还是没想明白孟娥当初为何会携印潜逃,“要活口。”他补充道。

“是。”王赫退出帐篷,一句话也没多问,也没提自己要带多少人。

张有才服侍皇帝更衣,“这个丑王胆子也太大了吧,拿到宝玺拒不交还,还敢与陛下打赌,就算他赢了,陛下照样能杀他,对不对?”

“有些人要名不要命,我必须赢过他。”韩孺子重夺帝位不久,正是对皇权最敏感的时候,他不急于杀人立威,只想尽快弄清,皇帝“能做”的事情都有哪些。

一夜无话,韩孺子睡得不是特别好,早早起床,看了一会京城送来的奏章副本,杨奉批复得井井有条,基本都符合皇帝的心意。

之前那位不幸的傀儡皇帝与崔太妃、冠军侯一道下葬了,身份是逍遥侯。

开始有官员上奏,提议立皇帝生母为第二位太后,批复没有同意,韩孺子知道这也是母亲本人的意思,他也不急,等他巡行天下之后,满朝文武会争着请立太后,到时会更加名至实归。

有一分副本杨奉特意用红笔标注“御览”,奏章来自礼部,事情不大,匈奴使者滞留已久,几次要求离京返回草原,礼部觉得可以同意,杨奉的批复是大部分放回,留下四人送到皇帝营中。

匈奴人又要开战。

大单于看上去是真心实意要与大楚结盟,可匈奴人多少年来早已习惯欺软怕硬,大楚一旦显露出半点衰弱,匈奴骑兵就忍不住想要南下抢掠,丑王说得倒是没错,必须击败匈奴,保得年的边境太平,才能继续和谈。

韩孺子打算将这当成今早朝会的一项议题,下午再与柴悦等人具体商议。

时间紧迫,要做的事情又如此之多,韩孺子一个人就算不吃不睡也忙不过来,会见随行官员的时候,他让户部侍郎刘择芹主持每日的早朝,这不是一项任命,也没有官衔,却意味着远大的前程,刘择芹谢恩时,努力压制心中的兴奋。

韩孺子希望这能让刘侍郎监督开仓放粮时能够更积极一些。

可是随行官员的级别都比较低,不敢对大事发表意见,关于匈奴人的威胁,提不出任何有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