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地沉默后,倒是魏野自己笑了一声:“现在补课也不是来不及,慕容鹉搞的那个有线电报,原理倒是很简单。要制造成精明的机械,就不是书本上几条公式可以拿得下了。你是带兵的人,如今也没有书斋做学问的闲暇,近三十年来设计出的电报模型也不过十余种,相关的资料我自然都有现成的,可以给有兴趣的人都发放一份。但是”
说到这里,魏野转过头去,向着角落里的年轻书吏点了点头:“把这条记上,本次会议将要发放的电报机设计档案属于密级文件,要做好借阅、归档和移交的管理。”
一语道罢,仙术士袖子一拂,便有早已装订成册的图纸和手册落在桌上。
“别的不论,你们先把这几个基础的静电电报模型弄弄清楚不迟。”
魏野拿出来的,是最基础也最原始的几种电报机模型。一种是十八世纪中期、英王乔治二世时代的学者摩尔逊设计的导线电报,这种电报机模型通过静电运作,使用二十六根导线来表示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另外一种是西班牙学者萨瓦的水泡电报,这种电报通过盐水中的电解反应生成气体,来代替摩尔逊电报的导线字母。
而最后一种,则是俄国人巴伦希林制作的指针编码电报机,也是设计思路最接近第一代有线电报机的指针式实验电报机。不论是英国的查尔斯电报,还是美国的摩尔斯电报,都是建立在希林电报机的基础上。
只是不知道,道海宗源门下在这类需要精密的逻辑思维的学问上,能不能像研习道经、修持诸般术法那样,给人一个惊喜?
最不济,这次参加会议的精英道官们,应该也不至于拿出什么符纸鹤这类玩意来糊弄事了吧?
十里的距离是什么概念?欧罗巴诸国也好,红铜冠小组也罢,军队中服役的大型火炮的有效杀伤距离也不过三华里左右而已。
这还得是膛线炮,如果是滑膛炮,有效距离就更短了。比如红铜冠装备的鹞鹰炮这种小型野战炮,有效距离不过一华里而已。
而道海宗源的精锐道兵对六甲箭的精确控制范围,顶天了也只在八百米以内。
在蒸汽工业时代,一炮糜烂数十里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终究只能存在于文官奏折和笔记里。就算是青铜榴弹炮的铸造和装备普及,依然是展现一个国家的工业力量的试金石。
武器装备上是如此,通讯技术上也是如此。
自古以来,信息传递无非是烽燧和驿传。前者只能用来传递边患和敌情,驿传才是一个国家进行有效管理的大动脉。不论唐宋明清,就算明知道维持驿站传邮体系,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驿站、驿官、驿卒、驿马,样样都是庞大的财政负担,但除了崇祯这位勤勤恳恳为国事添乱的奇葩皇帝,还有同样奇葩的明末清流外,从无人想过在这维系国家统治的大动脉上玩什么“裁撤传驿”的放血治疗法。
而越到王朝末期,托古改制也好,改良图存也罢,受到的反噬也越是强大。清末那场洋务运动能办起来电报局,能够在华夏大地上渐进式地推行改驿为邮,全仗着李鸿章这手握重兵的头号地方实力派撑持。
不然的话,光是电报局推广后造成的驿卒失业潮,哪怕出不了李自成第二,也够让清廷上下喝一壶的。
而对人类而言,几乎每一项新技术都会推动社会的变化,而电报这样的高效通讯技术对任何国家和政治集团而言,都是不可轻忽的统治工具。就算是庚子年八国联军进了京城,慈禧太后带着已成傀儡的光绪仓惶逃出直隶,又一路转移“行在”到了西安城,这其中的目的也并非为了追慕汉唐雄风,而是要借助西安城相对完整的电报线路联系上李鸿章为首的地方督抚们
讽刺的是,在这场由满人亲贵一手鼓动而成的全民运动中,放眼整个北方大地,除了刚刚平定白彦虎叛乱的陕西外,饱受义和团冲击的山西、山东、直隶、河南各地已经再找不到一条完整的电报线路和电报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