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西风紧(十三)

魏野仙踪 盗泉子 2174 字 11个月前

“依我朝军制,五更时即擂鼓一通,一通鼓三百三十鼓点,一通鼓毕,吹角一声,如是三通鼓罢,昏明乃毕。这虽然是戍边营寨之制,却是练兵的头一等大事。鼓声传令,闻鼓而作,不如此,则军令不行,即使孙武重生,面对无令乱兵,也无能为也铁兄,本官说得可是这个道理?”

魏野翻着竹简式终端的兵书要集,在那里现学现卖。铁山不知道面前这位兵曹从事简直比纸上谈兵的赵括还要水货很多,只觉得这位魏从事总爱拿着一卷不曾杀青的无字竹简摆谱的毛病很要不得。然而这话从兵法讲,是一点错处也挑不出来,他也只能向自己投靠的这位不靠谱贵官点头道:“魏公说得很是。”

一通军鼓约略是五分钟,三通鼓也就是一刻钟,魏野又立了片刻,方才对铁山道:“三通鼓后,还不曾到场的民壮,日后铁兄便不必传授他们什么高明武艺了,只叫他们随班操演也就是了。只这三通鼓内到了庙前的民壮,还要烦铁兄别造一个名册,好生调训一番。”

按照魏野的看法,洛阳北军这些年里虽然有些军纪涣散,但还勉强能做到一通鼓内集合,寻常州郡兵若是操练得法,也能赶在二通鼓前集结。至于幽冀凉并的边塞士伍,那自然不比这些承平之地的戍卒,可说是汉军菁华所在,是这伏波将军庙前聚集的民壮不能比的。只要能在三通鼓内赶到伏波将军庙的民壮,起码这加入义社的态度还算端正,不是纯为了蹭一口白食。

自然,要是魏野有的选,他倒是想效法戚继光的选兵法,找些矿工作为民壮。然而张掖郡作为凉州最大的产粮区,想找矿工简直无异于痴人说梦。如今这个度,要在那些老于兵事的将领看来,都足够踹两回营的,可在魏野看来,能听到鼓声后赶至伏波将军庙的,就算是民兵中出类拔萃的好苗子了。

同着铁山检查了一番先后赶到伏波将军庙的人马,不出意外地,铁山之前教导过的那一批年轻人来得最快最早。剩下的,多是西城那些肯听了魏野吩咐去扒教民衣裳、打短工的苦力。

等三通鼓都打过,魏野数了数面前这刚满四十的队伍,按捺住自家想要摇头叹气的冲动,硬是板平了脸向铁山道:“能有这么些民壮肯用心听铁兄指挥,也算是不易了。既然如此,今日操演就开始了吧。”

假如把朱熹投放到孔子和子路聊天的时候,刨去沟通问题不算,朱熹大概不会认为面前这个身材高大还不怎么英俊的老人家是他考亭先生的终生偶像。(无弹窗广告)⊥燃文小說,就爱就爱就爱就爱就爱就爱

同样的,如果孔丘先生乱入了汉儒大佬董仲舒的五龙求雨法坛,大概也只会认为坛上那位忙着跳大神的老兄是个巫师,而不是他孔丘的后学。

时代的距离,人心的距离,种族的距离,文化的距离,说起来都是问题。

就像是乌老翁完全不能领会仙术士随手报废一件看上去极难得的宝物是什么心态,仙术士在人前也得稍稍收敛一下某些不合时宜的言行。

好吧,就魏野一贯的行事风格而言,似乎从来就和循规蹈矩四个字挨不上一点边。

……

………

伏波将军庙这些时日起了义社,倒比往日喧闹许多。边郡民人结社习武,有汉一朝已成传统,尤其是凉州、并州,西汉之世此地本来就是迎击匈奴的前哨,尚武风气深厚。至于东汉一朝,随着羌胡与汉民杂处的格局形成,兼之边郡长官多自关中而出,自觉不自觉地都有些袒护羌胡、压制汉民的倾向,凉州人对这些流官的信任度就更低,最后只能转而注重武事,以图自保。想看的书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