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一)

魏野仙踪 盗泉子 3263 字 11个月前

虽然自熹平年间至今,光武帝刘秀所重新建立的体制,已经被当今那位堪称奇葩、以致留下“灵帝”这种恶谥的皇帝刘宏败坏得差不多了。

不过刘宏虽然是个混球没错,帝王家的心术却未必差了,借着十常侍内压贵戚,外平文官,这手腕也算玩得精熟。反过来,借着文官之手诛杀阉宦,借以在阉党与党人之间搞势力平衡,也是刘宏这卖官皇帝的拿手好戏。

当年捕杀太傅陈蕃的权阉王甫,可是敢于两军阵前抬着天子仪仗乱了窦武所部军心的狠人,在十常侍集团中地位身份并不在张让、赵忠之下。

就因为刘宏要借党人之手敲打阉党,加上十常侍之间一直就存在的分赃不匀问题,只不过轻飘飘一纸敕书,刘宏就直接把王甫一家交给了党人一派的中坚分子、时任司隶校尉的阳球处置。

可待到王甫一案结清问罪之后,阳球陛前叩阙,奏称“前杀王甫,狐狸小丑耳,愿假臣一月,必令豺狼枭獍,各服其辜”云云,意图留在司隶校尉任上,将十常侍集团一网打尽。

这便犯了刘宏平衡两派势力的忌讳,以阳球审案有酷吏之风为借口,将其改迁为卫尉。

待到当年冬天,刘宏这厮便借口阳球与司徒刘颌等宗室出身的文官结党不轨,全数下狱论诛。

可见老刘家的这位奇葩皇帝,昏君名至实归,庸君倒还真算不上。至少,断不可能容许洛阳城中的亲民官,一转眼就转成了武职。

何况北部尉背后的曹家现在和阉党是越走越远,党人清流的色彩反而越发重了,父辈上还很难和党人背景的文官套上话,年轻一代的这位洛阳丞孟德公,不到三十的年纪,却已经被党人一派目为少有的治平之才了。

是党人一派中有人要行废立之事?还是说北部尉只是借着太平道谋逆的借口,先从洛阳都门中开一个先例,为日后诸侯干预少帝、献帝废立事预先打个埋伏?

魏野扬起头,望了望北部尉衙署的那位秦部尉,他身量高,在人群中本来就惹眼,这一张望,顿时就显出来了,就像是羊群中扎进个骆驼那般显眼。

秦风坐在马上,一手抱着那个刚从洛阳丞处接下的黄铜文箧,想着今日领下的差事,没有心情低头去看那些或者惶惑或者迷茫的人群。

他不经意地目光微偏,却发觉自己的副手蒋岸,正一副看到仇人的眼神,朝着道旁的人群中望去。

秦风一侧目,正扫见人群中那个高个子的青衫书吏,丝绦挽袖、肩背木剑,一派东汉年间杀马特非主流的游侠儿气味。

对魏野这号角色,还有那太过犀利的造型,就算是每日忙碌至子夜的秦风也有些印象。

他一拨马,向自己的副手问道:“老蒋,是在看侍中寺那个酸子?听说他的法术造诣不坏,可惜已经投奔了大枪府了。”

蒋岸下意识地探手握住了腰侧剑柄,拇指摩挲着用青纱缠成辘轳形的剑柄,一面用毫无起伏地声调回答道:“秦部尉,我可没有看什么人,只不过,突然想起了一些让我很不愉快的事情。”

欢迎你!

伴随着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调,魏野心情很好地看着竹简终端上最新浮出的联络信息,封岳发来的这条消息简短之极,就只有一句话:“你点餐的沙县小吃已经准备好,什么时候送到?”

抬头看了看已经升至东天的太阳,魏野随手在竹简终端上一划,发了条更简短的回信:“以我所处的时间点,延后二十四小时。”

将终端塞回袖囊中,魏野拉着司马铃,转了个方向:“走,我们到马市那边去转转。”

不待司马铃拒绝,魏野就直接一旋身,大步朝着马市方向走去,身后,司马铃一手拎起裙摆,一手夹着炭笔和木板,毫无仕女气质地追了上去:

“叔叔,等一下,今天马市逢集,到处都是人和牛啊马啊驴子什么的,又没有车模,根本没什么好看的嘛!”

洛阳都门中两处坊市,一为金市,一为马市,金市那边,除了整齐了门脸开门迎客的坐商,多是贩些日常用度之物的小贩。

马市这边,除了那些贩运辕马、耕牛与驴子骡子之类的牲口贩子,也多有四方游商的商队往来,那些大宗的交易也大抵在这边说合,比起金市那边,又是别样一番景象。

到了地头,魏野便牵住了司马铃的手——倒不是怕什么拍花子之类下三滥的角色凑过来对自家这拖油瓶下手。不说魏野自己,这号货色落在自家半妖侄女手里也尽拾掇了。

问题在于,马市这里气氛不对劲儿,很不对劲儿。

北部尉的黑衣差人,不论是平时就肩背腰挎根五色棒到处耀武扬威的那帮子东汉洛阳版城管大队,还是那些怎么看都像是日照不足而皮白肉嫩,只会做账开罚单的吏员帮办,今天几乎是大撒把,不说是五步一岗,也起码是十步一哨。

有这班凶名赫赫的角色在此镇场子,往日喧闹无比的马市连卖货的吆喝声都硬是降下来三分:“来欸,三岁口的牡骡身壮力大,上好脚力欸——”

末尾一声“欸”,反倒成了平声,无端显出五分怯意来——还有五分,约略似是没吃饱饭的样子。

和那些贩马贩牛的客商擦擦挨挨地走了一段路,魏野越是朝前行,越觉得空气里有着些别的东西。

明明正是春风拂面春光好的时节,空气里却像是浮着一片看不见却又饱胀了水分的雾,阻挡在人的面前,水汽几乎堵住了口,封住了喉,叫人不得发出一声。

就是这些在马市赶集的客商和寻常民户,眼神里来来回回的,也都是一股子“莫要说、莫要动”的戒意。

风将起未起,草已伏地,好一片郁郁之气。

而就在这一片不能明言的惶惑中,一些窃窃私语仍然低低地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