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

东方临海 当蘑菇 1565 字 10个月前

潺潺流水眼前过,心里止不住的激动。好容易从观里跑出来,一定要尽情的玩玩。时值夏日,炙热的阳光将山里的一切都照的懒懒的,雾气蒸腾,知了在无休止地叫着。循着树荫,李牧四处寻果子吃,畅饮清凉的溪水。

晌午已过,沿着山路,李牧向上走去,穿过半山腰的云层,来到一处悬崖边上。定了定心神,将手心往上一翻,嘴里念念有词,忽一束青光自李牧手心出现,落下悬崖,李牧纵身跳下,下去十几米,便落到了实地,转身向里走去,只见好大的门,上面一块匾,写着大大的三个字——凌云观。

回到观里,李牧见了观主,便回房了。

“终究不是苦修之人,怎能耐得住这清苦。”“既然如此,那就让他下山吧!”“是。”

第二天,李牧被观主叫到了跟前:“你今年十二,也是时候下山了。你收拾收拾,今后就在山下的张家村落户,这也方便观里能照顾点你。”李牧看着面前的白发老人,正了正神,“嗯,知道了。”

这是观里的规矩,如果对修道没有多大兴趣,就下山去历练。李牧有好多师兄都下山去了,大部分都没再回来,极少数回来的,都一扫之前的青春昂扬,埋头苦修。这让李牧多少有些好奇,现在自己十二了,也到了下山的年龄。

按照章程,李牧要在张家村一农户家住下,作为他对外宣称的家庭住址,十天后,他就去附近的县城上学。学社是上安皇庭设立的,为的是育民。六十年前的那场大战过后,天下百姓活者十之二三。皇庭为了让百姓能更好的繁衍生息,四处建造学社,请智者来讲学,安定人心。

溧阳学社是溧阳县的唯一一个学社,位处县城西郊,与溧阳驻军比邻,安全且强大。李牧的美好生活就从这里开始了。

进入学校的第一天,最令李牧感到惊奇的,不是与观里不一样的建筑,氛围,而是同龄女孩。

这是李牧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同龄女孩,坐在讲课室的后排,李牧呆呆地看着眼前那些女孩在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她们的声音很好听,很脆,又勾的人心痒痒的。眼前的女孩们有二十多个,分四五堆在前排坐着,但李牧的眼睛只在三个女孩儿身上打量个不停。看得入神,忽见一个女孩看向自己,笑了下,扭头和自己那一堆女孩悄悄说了什么,就见到她们都扭头往自己这儿瞅。坏了,被发现了。李牧赶紧低下头,看手里的笔,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就听见前面传来哄然笑声,李牧偷偷瞥了一眼,发现没人看自己,才把心放下。

时间很快,到了中午,一个年轻的学长才匆匆跑到讲课室,要学生们先去吃饭,饭后先生来给他们讲课。

李牧的同学大部分都是县城的,有的离家不远,就回家吃饭了,他和其他外地的同学在驻军军营里住,交了伙食费,和士兵们一块儿吃饭。

下午,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走进讲课室,手里抱着一堆白纸,每人一张,学生都莫名其妙。“你们将自己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写上,然后再背写一首诗,至于什么诗,随意。好了,开始吧。”瞥了眼还在发愣的学生,“放学前交。”

晚上,宿舍同学聊天,李牧问起今天下午的事,都默不作声,良久,李牧对铺的同学看着李牧,“这是分班考试。其实每年都有,因为每年都有识字的同学,学社将识字的和不识字的分成两个班,然后分别教育。”李牧在一旁越听越奇怪,“还有不识字的?”听到这话,其余的室友都瞅向李牧,“你识字?”“你们不识字?”……

第二天,学社外的黑板上果然有一班,二班,三班之分。李牧在一班,其余室友在三班,二班是介于识字和不识字两者之间的同学。

李牧环顾了一下一班讲课室,大约二十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女生,其余的男生也都衣冠楚楚,一班总人数占这届新生的五分之一。不自觉地,李牧又将眼睛瞅向女生堆里,顿时开心起来,因为那三个女生都在里面。

坐在李牧一旁的同学看见自己的同桌在嘿嘿傻笑,眼睛一眨不眨,顺着李牧的眼神,他看见了那三个女同学,顿时笑了,“同学,挺贼啊,上来就瞄上了咱班最漂亮的女生,而且还是仨。”耳边传来这句话,李牧才回过神来,尴尬的笑了下,“你好,我叫李牧。”“你好,我叫张文远,李牧同学,看你的样子似乎不是县城的啊?”“嗯,我县西张家村的,你呢?”“哦,我县城的。”未上学之前,只有县城的部分孩子有条件读书识字,山村来的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的,所以同学们对李牧能识字是比较惊奇的。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抱着本书走进了课堂。看了眼底下的学生,挑了挑眉:“又是女孩儿多啊!嗯哼,经文这一科今后就由我来给你们上,我姓宋,今后,叫我宋先生就行。”看着眼前的老头,李牧暂时还没啥感觉,只是见其他同学都大吃一惊,不免有些好奇,但也没多想。“经文,是我们先人们智慧的结晶,是经过空间和时间的检验流传下来的,所以,学好经文,能为你们今后成大事打基础。在你们一年级的课程里,学社要求你们能背诵经文、注释即可。但我劝你们最好还是多往藏书阁多看看相关书籍,以免二年级跟不上。”

中午吃过饭,李牧和室友一块儿回宿舍,室友都睡着了,李牧心里不安分起来,住的本就是军营,哪能老实的住。

四处走了一圈,没见几个人,应该是去野练了。李牧看着军营里的布置,那股新鲜劲还没过,两眼放光,见到什么都稀罕稀罕。

学社的武训教官是由旁边驻军军官出任,分箭,刀,剑,枪,棒,拳术,体能几类。可以任选,女生选剑的比较多,因为好看。男生自然也想选剑来凑热闹,但每一类只能报二十人。体能除外,这是所有人都得选的。

李牧除了体能,选了射箭和拳术。看着射箭和打拳容易,真上手时才知道咋回事,没得说,李牧转身就跑步去了。夏日,李牧在骄阳下穿着负重,大汗淋漓地跑步,跑着跑着,突然发现一件事情,同学和教官都不见了,边跑边纳闷,到林子边儿,听见有人叫自己,“李牧,别跑了。”扭头见是张文远,就问:“咋了,你们咋不跑啊?”“跑啥啊。大热天的,你不怕中暑啊,等天凉了再跑。”听了,李牧跟着张文远进了林子,见同学们都在树荫下休息,自己也和张文远一块儿选了个地方坐下,几名教官在一棵树上聊天。

“老大,听说要打仗了。”“你小子听谁说的,这都什么时候了,咋还会打仗?就算打,和谁打?”,“那我听说军部开始招人了,没准儿下面这些学生将来就是咱们的长官。”“那你还不赶紧巴结巴结这些小祖宗。”

下午,太阳没那么毒了,教官将学生拉出林子来,开始教他们基本功,负重练体能。学社对于武训不重视,皇庭向来以读书人为尊。虽然能锻炼身体,但出力气的事,总是下贱人干的,因此,学生们总是学的马马虎虎,懒得动。

作为从小在山里长大的李牧来说,能增强自己的事,总是好的。但李牧渐渐发现一个问题,他愿意学,但教官并不怎么愿意用心教。的确,在如今的国策里,除了军人世家的子弟将来在军队中会有前途外,普通家庭的孩子上哪儿能学习到好的军事训练,反正又不打仗。相反,读书确实是任何阶级在将来有一个好前途的基础。

十二岁的男孩,又没人给他讲这些,看着箭从弦上发出,射中离自己几十步的箭靶,总是会被其中的力量震撼到。在充分明白自己体力上的不足之后,李牧想起了驻军的晨训。

一早,其他同学还没醒来,李牧跟着驻军部队出操去了。穿着负重,小小的身子跟在队伍屁股后面,带队长官很快发现了他,将他带到了队伍中间,怕他掉队。西郊这儿属梁甫山边界,难免会有什么野兽,万一李牧在后面跑不动掉了队,被狼啊虎的吃了怎么办?

白天,先生们讲完课。李牧就去藏书阁看书了,其实他也不是一个爱看书的好孩子,只是班里的同学都去了,他不好不去。在藏书阁无聊的翻来翻去,大部分书他都在观里看过了。正当烦闷时,他突然发现那三个漂亮女孩一个都没在这里,找了一圈,学社里也没有。没在,那自己费什么劲儿啊。跑到武训场去练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