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志得意满

他是和几位武官一起过来的,而在此刻,他们都已经心悦诚服,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他确实无话可说。

在克里米亚英法联军占尽优势,如果英法联军在威尼斯,在的里亚斯特登陆呢?对他们来说只会更加轻松,因为距离被缩短了,气候也更加让他们适应。而如果这样庞大的国力和军力用来和奥地利为敌的话,奥地利能够挡住吗?

虽然热爱祖国,但是理查德能够承认现实,他确实认为本国无法匹敌。

也就说,现实比人强,现在必须要和西欧强国打好关系,宁可得罪俄罗斯也无妨,因为如此惨重的失败肯定会让俄罗斯无力报复了。

毫无疑问,当年俄罗斯对奥国有恩,但是如果不站法国一边,那么接下来面对法兰西的怒火时,势必孤立无援,因此哪怕忘恩负义,有些事情也不得不做了。

他已经将自己的见闻报告给了维也纳的帝国政府,他也相信弗朗茨-约瑟夫陛下和帝国的官员们足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他认为,哪怕冒着和俄国人决裂的风险,也要搭上英法两国的船,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帝国从未来的危机当中摆脱,如果能因此熄灭撒丁人的野心的话,那就更是最好不过。

“确实,您已经占尽上风。”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不由得恭维了夏尔一句,“我们会本着两国的友谊做出合理的判断的,夏尔。”

“很好,我们果然是朋友。”夏尔大笑了起来,然后,他抬起手来,指向了远方模糊不清的要塞,“如果天气状况允许的话,在休战结束之后,我们就会发动一次大型的攻势,以无比猛烈的炮火结束整个要塞的抵抗,而那时候整个俄罗斯就将会瑟瑟发抖了!”

“那和谈怎么办?”理查德反问,“据说沙皇已经派出了特使前来和谈了。”

“沙皇陛下的动作十分迟缓,而这本身就证明了他对和谈的诚意不足,既然这样的话,我们也没有其他话可说了,只能用刀枪来让他做出明智的判断。”夏尔耸了耸肩,“我相信,要塞的陷落将会是一次彻底的证明,会让他和他的大臣们明白,战争绝不可能以俄罗斯的胜利来结束,他们在内外的危机面前,是时候做出足够的让步了,否则他们只会更加追悔莫及。”

“也就是说,你坚信俄国人会发生内乱?”理查德精明地抓住了夏尔的话头,“有什么证据证明这一点吗?”

“我可从来没有这么说过。”夏尔继续摆着那种莫测高深的笑容,“我只是根据常识判断而已,要知道沙皇陛下可从来不缺乏反对者,现在他们面对如此危机,如果这些反对者们不趁势做点什么的话,那才是奇怪。”

“这倒也有道理。”理查德想了想,也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一位军官穿过了人群,走到了夏尔的身边,然后小声报告。

“这时间真是巧。”夏尔听完之后,转头看向了理查德,“沙皇的使者已经到了,正在约定和我们谈判!”

他们在瑟瑟发抖,只能让自己落入怪物的铁爪里面了。看着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理查德心想。

{}无弹窗在听取了两方面的进言之后,俄罗斯帝国的尼古拉一世沙皇陛下终于迟疑着决定和法国人进行和谈了,他并不怎么信任法国人提出和谈的诚意,但是却又希望能够尽快结束战争,所以只能带着将信将疑的心态进行和谈。

同时,作为俄罗斯帝国的沙皇,他又很难鼓起勇气来接受自己的国家在战争当中落败的现实,毕竟这将会成为罗曼诺夫王朝两百多年来最大的污点之一,他实在无颜以这种姿态面对先辈和兄长的在天之灵。

所以,无论情况有多么糟糕,在他的心灵深处仍旧有一个暗暗的企盼,希望上帝能够保佑自己一次,让法国人和英国人突然因为某些突发性的事态而停止这场战争——就好像俄罗斯在彼得三世上台之后突然结束了七年战争,让已经山穷水尽的普鲁士最终成功翻盘的戏剧性事件一样。

也正是在这两种心态的驱使下,沙皇对和谈的心态更为犹豫,不愿意在谈判桌上做出太大的让步,宁可先再观望一下,等待形势的好转。

而沙皇陛下的这种心态,毫无疑问也让他选定的谈判特使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先生忧心如焚,因为在他看来如今帝国的国内外形势已经是危如累卵,帝国已经在这场战争当中消耗了太大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接近筋疲力尽。如今,到处都潜藏着危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面临着险恶的形势,比较起来甚至可以说国内的形势要更加可怕。

帝国已经在战争当中消耗了太大力量,而屡战屡败的现实又让帝国政府愈发令人失望,这两个现实不可避免地就会让那些原本就对帝国心怀不满的人们变得愈发危险,因为他们已经有了民意基础,持续下去的话足以动摇帝国的统治。

毕竟,夏尔-德-特雷维尔有一句话说得很对,外国人是灭亡不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只有国内的叛乱才可以——那些死于非命的沙皇们,都是被国内的叛乱者们所杀死的,没有一个人死于外国人之手。

而罗曼诺夫王朝从来不缺乏铁杆的反对者,这些反对者甚至有一大帮人就是本应该身为帝国支柱的贵族们,这些贵族们一边享受着帝国政府为他们提供的特权和荣华富贵,一边却又认为帝国政府堕落得不可救药,应该尽快终结掉沙皇的专制统治,将自由赐给每一个俄罗斯人。

这些贵族们十分危险,因为他们有钱有势,而且富有号召力,而他们所拥有的特权更加给了他们行事的便利。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们发动的叛乱,就是最有利的证明。

十二月党人虽然当时被镇压了,但是无论是沙皇还是戈尔恰科夫自己,都知道在帝国的贵族阶层当中,这群人的同情者大有人在,只是因为帝国的强力镇压所以才暂时偃旗息鼓隐身幕后而已,而他们的蛰伏让他们变得愈发危险,因为他们在积蓄力量,吸取教训,下一次的叛乱肯定要更加剧烈。

比较起来,甚至可以说国内暗藏的反对者们比克里米亚明火执仗打过来的英法联军更加危险,因为英法联军只想要逼迫帝国妥协,他们愿意继续承认帝国的存在;而那些反对派的贵族们却希望帝国整个地被摧毁掉,以便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

也正因为如此,戈尔恰科夫审时度势,认为局势不能再进一步地恶劣下去了,否则帝国将会面临更加沉重的国内危机,必须尽快地和英法两国和谈,让流血不止的伤口赶紧止血,也让帝国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那些潜藏在阴影当中的国内反对者们,必要时甚至可以以血腥的方式镇压。

所以他对沙皇陛下现在的犹豫心态十分不满,对他暂时拖延观望的谈判方针更加反对,可是身为陛下的大臣,他不得不依照陛下的指示进行谈判,无法越雷池一步。

就这样,带着忧心忡忡和无可奈何的心情,他带着自己的随员们踏上了前往南方战场的旅途,只能在心中祈盼一切都还来得及,帝国政府能够在可怕的事件爆发之前就和英法媾和。

相比于他内心里的忧心忡忡,远在千里之外的克里米亚半岛,此刻却显得风平浪静。原本暴烈的风雪此时已经变得平静了不少,而原本激烈交战着的两支军队,也已经因为最近生效的休战协定而暂时偃旗息鼓,枪炮的轰鸣也骤然停歇。

这是一个让两军官兵惬意的和平时光,不过它也注定只是短期的时光,在平静的表面之下,也潜藏着骇人的风暴。

这场风暴的核心就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城下。

枪炮的轰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列车汽笛的轰鸣,从铁路建好之后,每天都有列车在路上来回穿行,这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甚至让许多之前从未见过列车的俄军士兵也好奇地注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