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后来不断有青铜器出土,从各种资料上来说,竹书纪年所述,有真有伪,太史公所述,也是有真有伪。
因此,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谁也不能肯定,舜帝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毕竟,一切历史都只是当代史,而且历史,都是随着统治者的需要,随意摆弄的。
当然,我所言统治者,不止帝王,更多的是那些所谓的文人,掌握了宣传口径的文人。
摆史料论真伪,这是历史学家去做的东西,我没资格去论述,也不想去论述。
我只想说,从三代相逼,或者说三代相让,其实折射出了一段从古至今,便纷争不停的学思之辩。
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
历史便如同人一样,尧舜禹所处的时期,就是历史的婴儿时期,这个时期的善恶,就我们这个种群萌芽之时的善恶。
善恶之说,各家都有所涉及,但是真正谈得深入的,还是太史公列为一传之内的孟轲与荀卿,这两位儒家圣贤。
三代相让,历史的婴儿时期是如此温情的,才有人性本善。孟子以人之本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引出仁义礼智四端,乃是先天而生,却被后天所影响,于是以礼教德行扩而充之。
三代相逼,历史的婴儿时期就是如此残酷的,才有人性本恶。荀子以人生而好利、生而有疾恶、有耳目之欲、好声色,此皆祸乱战争之源,先天而来,只能通过后天而改,于是以礼仪法度化性起伪。
孟子荀卿认知不同,但是目的却是一样的,希望能得到一个仁义礼善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