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另外一本厚厚的数据汇总图表的本子当中,甚至还有一条比较有意思的数据统计,就是关于江西境内近万家的形势户、衣冠户,拆家分户异地安置的后续事宜和尾声。
其中就专门列举出了一条内容,大体是在完成横跨数百里到千里外的安置过程当中,因此各种缘故死在路上或是逃走的约莫有百余人。
然后在异地安置了一段时间之后,因为无法融入集体生活或是谋求自食其力的手段而导致少量被饿死,还有病死在当地或是就此逃亡变成失踪人员的,大概又数倍于此。
看到这里,周淮安不免会产生一个奇怪的念头。这条记录若是流传下去的话,会不会变成类似后世“饿死三亿人”“苏联军援三亿金卢布”之类黑材料。
乃至演变成为让流传在网络和民间的公知当中,那些牧羊犬和恨国党能奋力追捧和产生不已的,“我爷爷五岁就被政府饿死”式脑残段子呢。
不过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在投入的人力物力的许可之下,依靠原始案牍版的大数据治国路线,是基本没有错误的。
而通过某种数据上的汇集和对照,周淮安的中军行帐还发掘出了,在这个战斗过程当中产生过辅助作用的另一股计划外的力量。
就是通过那些陆续回归的“三支队”,从地方上招募而来大量人手。他们之中上限较高的可以直接充作后方的辅卒,最不济也可以当作短期的民夫来使用。
因此,在浙东和浙西之间散出去约莫两三百支的“工作队”,其中最多的动员和组织起十几倍的人手来,最少的也有好几倍。最后居然给本阵带回来约莫近两万的青壮年。
所以,有这些青壮年打底,再加上少数的老练士卒来带队用来控制、威慑和维持大大小小的特地区域内的局面,就显得游刃有余而得以解放出更多的战斗人员来。
此外,鉴于装备了发火箭、火炮等远程打击类的重型火器部队样子队,在这一次战事中逐渐与其他兵种磨合娴熟后,在各种环境下的不同表现将统一命名为打击军炮兵。
按照周淮安的构想,将来火器更广泛普及之后,军中的形形色色兵种也将整合成两大类。既近战类矛手、刀牌构成的白兵和远程杀伤火器为主的铳手、掷弹兵构成的铳军。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延伸出不同环境的兵种,比如水军的铳战队,马军中的铳骑队,山地步卒当中的短击队。
打下江东十五州之后的另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开始委任相应州县所属的官员以及配套的行政体系的建立。
当然了,从广府站稳脚跟就开始的“不历地方,不入督府”“不下乡里,不得主司”原则,依旧是太平军大都督内人事迁转和选拔分任的铁律。
再加上“吏员以上不治本乡,吏目以上不任本县,初官以上不就本州”的三大类回避原则,算是吸收了后世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经验教训总成。
为此,太平大都督府也顺势推出和颁布了最新的职衔勋爵统一令。
就是乘着战后叙功表彰论赏和迁转、委任官吏过程的东风,对于现有太平大都督府体制下,军队和政务两条体系,进行更加详细和统一周密的规范。
其中将所有人的任职和级别待遇,分为职事、军衔、勋位、爵禄四大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