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书也不打扰,自己去旁边一个两层小楼里找卢克思。
陈景书这次来是为了银子的事情,卢克思也正在烦恼银子的事情,陈景书一来他就对陈景书说道:“如果我们再找不到赚钱的方法,我们要不了多久就会吃不上饭了。”
陈景书问道:“我记得还剩了有一千两银子,这还不够用上一段时间?”
卢克思连连摇头:“不不不,不能这样算,现在我们人很少,但我们才刚开始,要不了多久就会有更多的人来,我们这里至少能容纳两百多人,吃穿全靠我们提供,老人和孩子容易生病,这笔花销也必须算进去,你还想要教孩子们读书,这比吃饭还要贵……”
卢克思操着带口音的汉话,一样一样的给陈景书算,最后总结道:“所以,一千两看起来很多,但实际上根本不够用很久。”
陈景书道:“最多能坚持到什么时候?”
卢克思道:“今年还撑得过去,但如果没有钱,明年就不行了。”
陈景书点点头:“我知道了,我今天来找你原本也是要说这事的。”
卢克思问:“你想到办法了?”
陈景书道:“我目前最好的办法也就是找我父亲要钱,但这显然不行,所以我想从这一千两里面分出些银两来,我们开几个铺子,做点生意,你看,我虽然不能找我父亲要钱,但从家里借几个会手艺的人倒是不难的,我方才瞧着这里有些孩子年纪大一些,也有十来岁,能学点东西也好。”
放在现代十来岁的还叫小孩子,但在这个时代,尤其是家境一般的人家,十来岁的孩子都是当半个成年人用的,如今让他们学点轻便的手艺也好。
卢克思点点头又说:“但我们人手有限。”
陈景书道:“你也说了,现在人少,后头就多了,我进来之前还看见有身带残疾的,如那腿脚有伤的,做不了其他,但手上的活计做着总不成问题,让他们学了手艺,日后不管有没有这济养院他们都不愁活不下去。”
这年头学徒的日子是很苦的,简直不当个人使唤,但就算吃了这苦能不能把手艺学到还得看运气呢,陈景书从家里找人来教,自然不必这些人吃太多苦头,既然不用吃苦又能学手艺,想来也没人会不愿意。
……真有那不愿意的,也算是看出一个人的人品了不是?
卢克思倒是不反对这个,与陈景书两人商议一番之后,很快就定下几个计划。
没多久济养院就开张了一家做包子馒头面条一类的店铺,又有一家编竹器的铺子,也做点轻巧的木匠活儿,另外陈景书还非常公器私用的把陈家今年给三等仆妇小厮以及一些庄子上下人发的鞋子纳鞋底的活儿给揽了些过来,因为卢克思说来了几个会做针线的妇人,材料都是陈家提供的,这些人只需做手工就行。
(36h后见)
林如海接到贾府派来的人的时候,差点没给气背过气去。
什么叫老太太怜惜黛玉,不舍她离开,因此想要留她多住些日子?
合着这都住了一年多了还不够?老太太不舍黛玉,难道他这个亲爹就舍得了?
哪有好好的女儿自己亲爹要接回家住反而不行,要听着外祖家安排的?世上就没有这样的规矩!
如果说原本林如海还未完全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把黛玉接回来的话,他这回倒是坚定了心思。
原觉得妻子早逝,他一个男人难免粗心,何况还有外头的公务要忙,家里也没长辈,叫黛玉去外祖家有老太太教养也是好的,如今看来这贾家压根不靠谱。
心中这么想着,林如海却给自家下人使了个眼色,很快林府的下人就拉着贾府来的人喝酒去了。
然后当天晚上,关于黛玉在贾府的事情林如海就知道的七七八八了。
原本虽有陈景书说了几句,但陈景书顾及自己的身份,不过点到即止,林如海倒也理解,陈景书非自家亲戚愿意说话已经难得了,若说的太多好似挑拨人家亲戚关系似的,反而不好。
但哪怕有了准备,当林如海听到贾家不放黛玉回来压根不是因为什么老太太舍不得,而是他们家那个衔玉而生的宝二爷不愿意,硬是闹得全府上下都知道,只说他舍不得妹妹走,最后老太太竟然也纵容他。
林如海听到这里只想冷笑。
但贾家到底是他姻亲,就算是为了黛玉,如今贾家做的也不算太过,只能说是糊涂罢了,林如海也不好撕破脸去,只是第二天就打发人说他病了,一定叫人把黛玉接回来。
老父生病,思念女儿,这是万万没有再留人的道理。
林如海又重新写信,这回倒不仅仅是老太太的了,另外还有给贾政的一封。
林如海心中清楚的很,老太太或许会宠孙子,但贾政是不会在这事上惯着宝玉的,到时候贾宝玉若是还敢闹,自然有贾政应付,老太太忙着护孙子,倒是顾不上黛玉了。
林如海这一手不可谓不狠辣。
至少对于贾宝玉来说这一手太狠辣了。
陈景书倒是不知这些事,他回来休息的几天就已经是四月底了,这一年都已经过去三分之一,明年二月就是童试,时间实在是容不得他太过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