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书立马笑容满面。
读书这事,谁夸他都没陈孝祖夸他更令他高兴呀。
这可是本朝最年轻的状元!
说过了读书的事情,陈景书又难免好奇几句陈珞要嫁什么样的人之类,他之前在家时候只听说是个武官人家,详细却不了解。
陈孝祖这辈子最疼的就是女儿陈珞,陈珞还未及笄就有提亲者无数,可惜直到如今陈珞十七岁才出嫁。
……全是陈孝祖那看谁都觉得配不上自己女儿的臭毛病闹得。
陈孝祖笑道:“是武靖侯家的小世子,人品才貌都是好的,家里也没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且那小世子一心在战场上搏功劳,倒也不是那口中说着你大姐姐,眼睛却盯着我这左都御史的人。”
陈孝祖这个做御史的都挑不出毛病的人,陈景书估摸着是真的很好。
想到这里,他不由眼睛一亮:“大伯,大姐夫的功夫应该很好吧?”
陈孝祖一眼就看出他又在打什么奇怪的主意:“怎么?你想学武?”
陈景书一脸正气:“君子六艺我才会几样?如今瞧着,我的御和射大约是有着落了呢!”
当然,如果忽略掉他脑中幻想的八块腹肌威武雄壮贼爷们儿的自己,这话大约真的是有那么点正气的。
不过在陈孝祖看来学这些也不算坏事,读书人也需要有个好身体啊,每年科举考场上身体太弱半途倒下的考生比比皆是,只要不影响学业,他自然也由着陈景书去学,因此便道:“你若是真心想学,明儿我打发人去给他说就是了。”
陈景书喜道:“多谢大伯!”
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等半年后回去,他肯定能让黛玉刮目相看!
陈景书:“……”
不过从生日之后,陈景书倒是常能收到黛玉抄录成册的制艺文集。
陈景书想了想觉得人家小姑娘都这样了,他当然也得有点表示。
吴氏听到这话深感欣慰,觉得自家傻儿子不愧是长大了一岁,果然是开窍了。
……然后陈景书精挑细选了自认写的最好的数篇制艺,用自己最工整漂亮的字体抄录了送给黛玉。
黛玉那里还没啥反应,吴氏倒是先一步戳着陈景书的脑袋把他一阵数落。
吴氏:“……”
小傻子你赢了,真的。
不过陈景书大概是注定等不到黛玉对他刻苦学习的夸赞了,因到了四月里,贾敏本就反复的病情突然加重,黛玉立刻没时间考虑其他了。
贾敏病重,吴氏当然要去探望,比起前几次这一次的陈景书倒是主动要求一起去。
吴氏也不拒绝,干脆的带上了他。
然而林府的女主人病倒,黛玉又还小,吴氏和陈景书自然不好打扰,不过关切安慰一番罢了。
黛玉年纪小小却也要担负起照顾母亲的重任,从贾敏再度生病起,黛玉每日几乎就都守在贾敏房中了。
陈景书明显察觉到她精神不如过去好,可生病这种事陈景书不通医术,也没法给出什么建议,因此只宽慰的黛玉几句,又说了些扬州城里的新鲜笑话,见黛玉脸上露了三分笑意,这才安心一些。
陈景书道:“妹妹虽是一片孝心,但也该保重自己才是,我都能看出你脸色不好,你母亲又怎么会不担心?”
黛玉道:“我又何尝不知道这些,可母亲病重,我却什么都做不了……”
陈景书道:“正因为林夫人病重你才更应该好好的,你如今这样,不仅林夫人为你担心,就算是林大人,在操心林夫人病情的同时,不也要多为你费一份心?”
(36h后见)
现代的交通工具向来求稳,陈景书现代也没坐过船,路程远的,飞机高铁才是他的选择,哪知道在这个年代头一回坐船,摇摇晃晃大半日就把他给晃迷糊了。
好在他晕船的现象并不严重,只是精神胃口稍微差一些,有菖蒲前前后后照应着,陈景书本人倒是没察觉到很难受。
至少他没吐嘛!
因此在同船一起上京的管事赵进新来问要不要在前面停一停的时候,陈景书很大气的摆摆手表示不用!
事实就是,在晕了几天之后陈景书也逐渐适应了,本就不严重的情况完全消失,他又开始活蹦乱跳了。
然后王撰找到了他:“既然已经康复了,每日的课就继续上吧,之前耽误了几天,得抓紧补上。”
陈景书瞬间觉得眼前一晕:“先生!我突然觉得头晕,大概是晕船还没好利索吧,我回去躺……一会儿?”
王撰也不说话,就那么面无表情的看着他。
陈景书被看的有些心虚,道:“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只顾闷头读死书是不行的,如今难得出一趟远门,先生就许我松几天吧?等到了京城,我一定好好读书。”
陈景书的相貌带着陈家祖传的清疏秀雅意味,然如今不过九岁,看着倒是多了几分稚嫩,完全抛开羞耻心的陈景书一双乌亮的眼睛盯着王撰,满含期待:“先生就答应我吧。”
唉,还是个孩子呢。
这么想着,王撰叹了口气:“那船上这段时日就先不写制艺了,不过也不可疯玩,如此……学作诗吧。”
作诗并不是科举的重点考察内容,实际上只要制艺写的好,压根不会写诗也不影响科举。
但到底与人交往时,说起来也是秀才举人的,却连首诗都不会写也不行。
王撰想着,诗词虽不是正道,但也是文人雅趣,学一学也是好的。
因诗词不甚重要,因此王撰自然不必如同教制艺那般压迫陈景书。
王撰的学问确实很好,每路过一地他都能引经据典讲出当地不少名胜故事来,相关的诗词文章也念给陈景书听,因都是写美景美食美人的趣事,并一些作诗的要求和技巧,陈景书觉得这个有意思多了,就连王撰要他写诗他也不觉得辛苦。
可惜王撰看着陈景书每日的诗文直摇着脑袋唉声叹气。
哪怕是初学者,这诗写的也太惨不忍睹了啊。
可看着陈景书的样子,也不像是故意写了乱七八糟的东西来糊弄他。
王撰简直不明白了,这陈家大公子并不是个愚笨的人,读书的事情虽还有几分小孩子心性的贪玩,但平日里也算刻苦,那么几分贪玩也不妨碍了,何况他于读书制艺一道确实颇有天分,才学了半年多,写出的制艺就已经很有样子了,在王撰看来,只要陈景书这么稳定进步下去,说不得陈家真的要出第二个十一岁的秀才呢。
可这么个学生怎么就在作诗方面那么令人绝望呢?
船只一路走到了京城,陈景书也没能写出半行能看的诗来。
王撰叹了口气,心想,诗写不好就写不好吧,反正科举又不看重这个。
陈景书丝毫不能理解王撰的心情,他跟着陈孝祖派来接他的人一路去了陈孝祖在京城的府邸,先是在码头坐车,之后又换轿,直到府中内院陈景书才被许下地自己跑。
陈孝祖比陈孝宗大了六岁,今年也有四十四岁,但他看起来要更年轻一点,且气质儒雅,只在下颌留了一点清须,看起来像个名人隐士多过像是大权在握的左都御史。
陈景书连忙上前拜见请安,陈孝祖伸手拉起他,上下打量一番露出笑容:“嗯,长大了,我也有五年未见你了,还记得上回见你的时候你还只有这么点高呢。”
陈孝祖伸手比划了一个身高道:“一晃眼,你都这么大了,就连你大姐姐都要出嫁咯。”
陈景书道:“大伯比起当年倒是半点没变。”
看起来完全还是三十多岁的人。
其实莫说是三十岁四十岁,就算是五十岁,能做到左都御史的位置上也完全说得上是年轻了。
陈孝祖问道:“家里可都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