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宗自己学问不咋地,之前给陈景书请的先生就是本地一个名声不错的举人,不过既然有林如海在,陈孝宗自然是更相信林如海的眼光。
探花郎的学问肯定比他好多啦。
陈孝宗只觉得那举人五十多岁也没在会试中混出头来,让他给陈景书讲基础倒也罢了,可接下来陈景书要开始学制艺,这就万万不能再让他教了。
制艺就是八股文,有人文采学问都好,可偏偏科举中考不出功名来,就是八股文作的有问题。
如今这举人先生不是说他不好,只是他既然会试屡次不中,可见他的制艺也是有些问题的,陈孝宗只怕从一开始没学好,走歪了路,后头再想改也不容易,因此便寻思着给陈景书换一个先生,这才托到了林如海这里。
林如海此时听了陈景书的话也是一笑:“行了,我知道了。”
陈景书抬眼看在旁边陪着的贾化,那贾化似有所觉,也对他一笑,微微点头。
又与林如海说了几句话,贾敏那里打发人过来问,若是林如海这里好了,就请陈景书去后头坐坐说会儿话。
林如海道:“既如此,你便先去吧。”
陈景书告辞出来,跟着丫鬟往贾敏处去,心里却琢磨着林如海今日特意带了贾化给他看,又说起换先生的事情,恐怕是要把贾化推荐给陈家的。
不过据说那贾化贾雨村也是考中了进士的,想来应该有些真本事,每年当官不成落魄的进士也有不少,又不指望贾雨村教他做官,只要对方是有真才实学也就够了。
陈景书是第二回来林府,不过却是第一回进内院,贾敏的住处也一如林府其他各处一般,精致但却并不浮夸,有一种书香翰墨里浸润出的清雅。
待他走到门口,一早有丫鬟往内通报:“陈大爷来了。”
陈景书:“……”
要说他这些年还有什么不习惯,这大爷二爷的称呼绝对算得上一个!
怀着满满的无奈心情,陈景书进了房内,就见吴氏正与一个美妇人一处坐着,想必这就是贾敏了。
见他来了,那妇人脸上立刻露出笑来:“这便是景哥儿吧?快来。”
陈景书上前行礼:“请夫人安。”
贾敏连忙把他拉起来,细细打量一番,见他小小年纪,生的眉清目秀,一双眼睛明亮有神,虽是第一次来,却不到处乱看,安安静静的站着,倒是很有几分从容的风度,心中也生出几分欢喜来。
“快坐下,我刚和你母亲说到你呢。”
陈景书也不推辞,大方坐了,这才问道:“母亲说我什么了?”
吴氏道:“我能说你什么,不正夸你呢?”
陈景书一笑,刚要说话,却又听外头一声:“姑娘来了。”
一听这话陈景书便知是林黛玉来了,他立刻站起身来:“我……”
他才刚想说自己去后头避一避,贾敏就把他按了回去:“行了,你才多大就讲究这些了?”
陈景书只好坐下,比之之前的三分随意,这回却是坐的端端正正,目光微垂。
显然就算贾敏不要他避着,他也不打算乱看。
见他如此,贾敏脸上笑意不由又深了几分。
陈家的孩子果真是不错的。
其实原本说起来贾敏是更偏向贾家的孩子的。
倒不是其他原因,只林如海子嗣单薄,他与贾敏成婚多年也只一个黛玉,虽曾有过一个哥儿,却又于三岁死了,贾敏虽主动为林如海纳了几房姬妾,但有些事情命中如此,也是无可奈何。
要说这事,贾敏比旁人还要担忧几分。
但凡林家能有个儿子,哪怕是庶子也好呢。
黛玉只一个女孩子,贾敏与林如海活着时还能照应她,若有一朝去了,黛玉一人无兄弟帮衬,又让贾敏怎么放心的下?何况贾敏体弱,也不知自己还能照应黛玉多少年,不免心中常常为此忧虑。
因此听得娘家有个衔玉而生的哥儿与黛玉年岁相近,贾敏难免动了几分心思。
不仅仅是考虑到荣国府富贵,黛玉生活无忧,更重要的是,贾家既是贾敏的娘家,总没有欺负了黛玉的道理,就算有几分龌龊,也比旁人家来的让贾敏放心。
以往贾敏对林如海提起这事,林如海虽未说赞同,却也不反对,哪知来了扬州之后林如海话中的意思就有些变了。
贾敏先听林如海说到陈家,心中还有几分不快,但这些日子她打听了不少陈家的事情,却又觉得林如海到底比她有见识。
林如海看重陈家,有一大半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座师的缘故,贾敏就只从女人的角度来看了。
(24h后见)
何昕倒是眼巴巴的看着陈景书:“你明年的童试必定是要中的。”
陈景书噗嗤一笑:“这哪里有必中的,文章写得再好也有运气不好的时候呢,何况我的文章还未有那样好。”
何昕抓了抓脑袋道:“我原也想明年参加童试,可家里老子娘都不同意,我哥也反对,说我去了也是白考一场,我到如今连一篇像样的制艺都写不出来,童试去了也只是丢人。”
陈景书道:“哪里就这么说了,我倒是觉得你去参加也好。”
何昕眼睛一亮:“你觉得我能中?”
对陈景书的学问他是很佩服的,两人一处玩,何昕早对陈景书拜服了,尤其在读书科举的事情上,陈景书说话比他老子都好使。
陈景书无奈道:“我的意思是说,你们家向来是论军功的,这么多年未有一个人踏足科举考场,因此真要说起什么,恐怕难有人能给你传授什么经验,明年的童试去参加一回,也不拘就一定要中了,我们如今不过十一岁,自古以来十一岁的秀才又有几个?不过是去长长见识罢了。”
何昕点点头:“你说的对,我回去就跟我爹这么说!”
陈景书笑笑:“话虽如此,我倒是盼望你能中呢。”
“嘿,”何昕笑道:“借你吉言。”
他自己也不觉得自己能中,但既然决心要去考一考,自然还是有点盼头的。
又被何昕嘱咐了几句,陈府的管家来说东西都已经搬上船了,这会儿就可以走。
陈景书便与何昕告辞。
别了何昕,陈景书回到船舱里,菖蒲已经在收拾归置东西了,接下来的月余时间他们都要在船上过,见陈景书进来,连忙给他倒了茶:“大爷上回来京城时在船上还有些不好,今日觉得如何?”
陈景书笑道:“我这回倒是精神的很。”
也不知是上回路上习惯了,还是这些日子的锻炼带来的效果,陈景书这回坐船倒是真的不晕。
王撰如上回一般,给陈景书说路上就不必读书了,只叫陈景书每日自己温书,不过这回他没给陈景书讲什么作诗,想来是彻底放弃了。
陈景书也不在意,对菖蒲道:“前两日刘福家的带回来的那封信呢?”
临行前几日,陈景书又打发刘福家的去黛玉那里,只说是按照黛玉的吩咐采买了一些京城土仪给陈景书顺路带回去给林如海,因此特意拿了单子给黛玉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添置的,或有哪里不妥的,回去的时候就带了个匣子,除了黛玉一定要给刘福家的采买的钱,另外就是给陈景书的了。
刘福家的倒是一连夸黛玉好,模样俊俏身段风流,性子也宽和,刘福家的去了两回得的赏钱加起来就有十几两。
陈景书听着倒是好笑:“我这个妹妹竟还是个小富婆呢。”
掰着指头算自己一月有四两银子的月钱,一年也不过四十八两,黛玉这随手赏刘福家的就赏了十几两。
陈景书自家不兴打赏下人,他们家待下人算是宽厚的,月钱也比旁人家的多,但规矩也大,该做的事情,平日里也少有做点事情就打赏的,按照吴氏的说法,若是给主子跑个腿还要赏钱,养这些下人干什么?他们每月的月钱难道是白拿的么?
不过逢年过节或遇上什么喜事,吴氏打赏也是不吝啬的。
倒是因此陈家下人皆以老实本分为要求,没有偷奸耍滑的。
陈景书想着林家似乎也没有这般打赏的惯例,想来是从贾府那里学来的了,这倒不能说黛玉胡乱花钱了。
贾家是何等样子,陈景书这些日子也算看透了。
等菖蒲把书信拿出来,陈景书展开看了,见黛玉用的竟还是他送的梅花纸,不由一笑,再看纸上字迹,瞧着这字写得竟是比当初在扬州时更好了几分。
黛玉平日相处虽有些小性,以前也常拿陈景书取笑,不过写信倒是没有这样的话,她只是嘱咐陈景书路上注意安全保重身体一类的话,接着就是祝福他明年童试一切顺利之类,除此之外倒是没有其他的话了。
陈景书这回一路上倒是安稳,不过王撰虽然路上不要求他做功课,陈景书却是一两日就要自拟题目写制艺,写好了就递给王撰看,王撰倒也认真批改,哪里好哪里不好,也都细细的给陈景书讲了。
陈景书觉得自家大伯的眼光真是没的说,王撰当官真的不咋地,但教学生却是认真,对他也耐心,要求是严格了些,这却不是坏事,何况王撰对他的要求也没到严格的不合理的程度。
等一路回到扬州,站到了自家大门前,陈景书心里倒是有几分感慨的:“出门方知在家好呢。”
陈孝祖待他极好,几乎视若亲子,他却还是更加想念家里,黛玉孤身在贾府又该如何呢?
一旁王撰笑道:“这事一辈子都变不了了。”
陈景书道:“先生不如也将家人接来扬州团聚,岂不是好?”
王撰道:“先操心你自己!”
陈景书一笑,也不多说,他知道王撰是想要专心教导自己,至少得等他有点出息了,才好把妻儿接来扬州。
王撰就是这般性子,要让他没把陈景书教出个名堂,反而把一家子人接来扬州在陈府吃喝,哪怕陈府不在意这么点子,他自己也是不愿意的。
待拜见了陈孝宗和吴氏,自然又是一番话说。
吴氏瞧着陈景书,一边抹泪一边笑:“好好,长大了,高了,也壮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