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第 33 章

可八股取士选拔的本就不是什么科学家文学家呀!

要说起来,科举选拔的是官吏,而对官吏而言,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能够充分理解并有效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而不是拿到了上头的旨意只管由着自己的性子自由发挥。

别说是古代,就算是现在也不许这么搞呀。

何况如今考科举是唯一的出路,至少对于真正想要走好仕途的人而言是这样的。

就算对八股再怎么不满意,也得先走过了这条路,走到了姐姐,才有资格和能力去抨击改变。

想通这一点,陈景书倒是不对学制艺抱有隐约的厌恶心态了,他心态变了,学起来自然也比之前轻松些,虽觉得辛苦,却不再痛苦了。

如今陈景书主要学的是破题,每日王撰给他留下题,不需写完,只需写破题的部分就好,每五日才写一篇完整的制艺。

因破题是一篇制艺的核心,因此但凡学制艺,务必要把破题练好,只有破题破好了,后面的文字才有写的必要。

倒是没多久陈孝宗对陈景书建议,有空了可以常去林如海那里请教。

科举考的不仅仅是制艺优劣,同时也有官场人情,和对主考官心态喜好的把握,而时局动向中,有些敏感的东西也是得避开的。

这些王撰教不了他,还得林如海才能指点,何况林如海本就是扬州巡盐御史,这些事情他比谁都清楚。

陈景书觉得自家父亲说的很有道理,便也常去林如海那里,林如海对他自然也是悉心指点,尽心尽力。

因这也不是一时之功,陈景书便每月选了自己功课当中自觉最好的带去给林如海看。

只是他去个三回,就总有那么一两回是恰好能遇着黛玉在林如海那里的。

一次两次还是巧合,可走了几回之后,陈景书又不是真的八岁小孩,自然也察觉出几分意思来了。

嗯,黛玉如今灵秀可爱,以后也定会是个美人,最重要的是,两人可以算是一起长大,倒是比这年头常见的盲婚哑嫁要好多了。

这么一来,陈景书对黛玉也有了几分亲近。

虽有两家长辈的默契,但陈景书却还是小心一些,他每次与黛玉见面相处,必定是要有长辈在场的。

如今他们一个八岁一个五岁,相处时又有父母长辈并一群丫鬟婆子在场,如此谁也说不出什么闲话来。

若是这样都能说闲话,那恐怕反倒是说闲话的人要被骂龌龊了。

时间在陈景书每日的辛苦和王撰越发严格的要求中悄然而过,等王撰开始要求陈景书每日一篇制艺,且需写完全文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年的三月了。

三月陈府园子里的桃花开了,绚烂如烟霞,十六这日却是陈景书的生日。

因只是小生日便也不大办,只在家里摆几桌席面,有头有脸的丫鬟婆子们跟着热闹一下,另外多发了半月的月钱罢了。

他们家人口简单,因此事情办起来也利落。

吴氏倒是和往年一样亲手给陈景书做了件新衣,陈孝宗则洋洋得意的给了陈景书一块怀表。

怀表这东西如今也是稀罕物,陈孝宗的这个乃是金色表壳,面上是镂空的花草纹,中间镶嵌一块红色宝石,轻轻按一下表壳弹开,里头的指针上也嵌着米粒大小的宝石,整块表看起来精细华贵,挂在身上神气的很。

陈孝宗还一定要陈景书戴上试试看,天知道陈景书觉得自己的衣服配怀表是多么的违和感满满。

可惜陈景书再怎么无奈,陈孝宗和吴氏却一个劲的夸好看,没办法,他也只好戴着了。

倒是让陈景书没想到的是,他第二日去林如海那里,林如海也贺了他的生辰,说他又长大一岁,又说没什么礼物相赠,送了他几卷书,却是自己精选抄录成册的制艺文集,勉励他好好读书,陈景书连忙谢过。

只是回去一看,书上的字迹一半端庄雄秀,稳健老道,显然是林如海的,另一半却灵秀清雅。

嗯,这又是谁的呢?

陈景书脸上不禁笑意渐深。

林如海接到贾府派来的人的时候,差点没给气背过气去。

什么叫老太太怜惜黛玉,不舍她离开,因此想要留她多住些日子?

合着这都住了一年多了还不够?老太太不舍黛玉,难道他这个亲爹就舍得了?

哪有好好的女儿自己亲爹要接回家住反而不行,要听着外祖家安排的?世上就没有这样的规矩!

如果说原本林如海还未完全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把黛玉接回来的话,他这回倒是坚定了心思。

原觉得妻子早逝,他一个男人难免粗心,何况还有外头的公务要忙,家里也没长辈,叫黛玉去外祖家有老太太教养也是好的,如今看来这贾家压根不靠谱。

心中这么想着,林如海却给自家下人使了个眼色,很快林府的下人就拉着贾府来的人喝酒去了。

然后当天晚上,关于黛玉在贾府的事情林如海就知道的七七八八了。

原本虽有陈景书说了几句,但陈景书顾及自己的身份,不过点到即止,林如海倒也理解,陈景书非自家亲戚愿意说话已经难得了,若说的太多好似挑拨人家亲戚关系似的,反而不好。

但哪怕有了准备,当林如海听到贾家不放黛玉回来压根不是因为什么老太太舍不得,而是他们家那个衔玉而生的宝二爷不愿意,硬是闹得全府上下都知道,只说他舍不得妹妹走,最后老太太竟然也纵容他。

林如海听到这里只想冷笑。

但贾家到底是他姻亲,就算是为了黛玉,如今贾家做的也不算太过,只能说是糊涂罢了,林如海也不好撕破脸去,只是第二天就打发人说他病了,一定叫人把黛玉接回来。

老父生病,思念女儿,这是万万没有再留人的道理。

林如海又重新写信,这回倒不仅仅是老太太的了,另外还有给贾政的一封。

林如海心中清楚的很,老太太或许会宠孙子,但贾政是不会在这事上惯着宝玉的,到时候贾宝玉若是还敢闹,自然有贾政应付,老太太忙着护孙子,倒是顾不上黛玉了。

林如海这一手不可谓不狠辣。

至少对于贾宝玉来说这一手太狠辣了。

陈景书倒是不知这些事,他回来休息的几天就已经是四月底了,这一年都已经过去三分之一,明年二月就是童试,时间实在是容不得他太过悠闲。

只是陈景书要操心的可远不止一个童试,到了六月,陈景书要筹办的济养院的事情已经办的妥当了。

陈景书这些年花钱的地方不多,月钱零零碎碎的攒了一些,如今也有一二百两,陈孝宗倒是很豪气的给他添了个整数,共三千两。

这三千两若是拿去给陈景书自家盖园子自然是有些拙荆见肘,但若是建济养院就绰绰有余了。

地段不需太好,房子也不需太过奢华,最重要的是结实,宽敞,实用。

因原本就是买了相连的民居改建,不过月余的功夫一切就都已经办的停当。

其他的事情倒是不需陈景书操心,他只管开口就行,陈家大爷调动几个人手还是不成问题的。

(24h后见)

却没想到陈景书来了,贾母也打发人请他来见,可陈景书与她根本算不上是说上了话。

黛玉心中虽然失望,但也明白几分。

若外祖母身边只她和宝玉也就罢了,偏偏家里几位姐姐妹妹都在,陈景书是怎么都不可能久留的。

实际上黛玉也不明白贾母这回怎么完全想不起让姐妹们回避的事情。

陈景书与她说的那几句话,她听着也知道不过是一时应付的客套话,陈景书既然亲自来,黛玉就知道他肯定不是只为了说几句客套话的。

心里想着事儿,黛玉又陪着贾母说了会儿话,因贾母年纪大了,一会儿便有些疲惫,几个姑娘也很快告辞。

黛玉也回自己的房间去。

如今黛玉住与贾母屋子相连的耳房里,原是个小暖阁,因贾母对她喜爱,一时也离不得的,就先让黛玉住贾母这里陪伴,等明年开春再收拾别的住处。

房间不大,但胜在小巧精致,黛玉住着也合适。

这会儿陈景书送来的东西已经都被妥妥当当的送进来了,结结实实的几口大箱子,有些房间里放不下的,就暂时摆在门外院子里,跟着黛玉从扬州来的丫鬟雪雁和另一个年纪大一些的丫鬟紫鹃正安排人把东西收起来。

贾母在后头自己的库房里分了个小隔间,留着给黛玉放东西,这会儿雪雁和紫鹃就是指挥人把东西整理登记清楚,黛玉看过后,一时不用的就拿去库房收起来。

黛玉才刚坐下不一会儿,紫鹃就进来道:“姑娘,东西都清点好了,另外和林大人的书信一起摆着的小箱子我们没动,姑娘要不要看看?”

黛玉问道:“都有些什么?”

紫鹃道:“都是一些扬州土产的小玩意,一些笔墨纸砚,还有一些咱们这里不常见的布料,剩下的小箱子里是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黛玉看了看,把一些土产玩意分了,送去各处姐妹那里:“也不值什么,不过留着玩罢了。”

倒是那笔墨纸砚那一份,黛玉看了愣了一下,原本要分的,却没有再动。

布料是春季的料子,这会儿就只好先收起来。

处理完了那些,黛玉才有空看林如海给她的书信。

熟悉的字体,熟悉的语气,林如海在信中说了自己在扬州一切都好,又关心几句黛玉在贾府的事情,问了她的身体,说京城不比扬州,更冷一些,要她注意保暖,莫要吹风。

黛玉看着看着就湿了眼睛。

一封信读完,却又忍不住再看一遍,直到雪雁道:“姑娘快别看了,我和紫鹃姐姐都好奇那小箱子里是什么呢。”

黛玉这才抹了眼泪,道:“你好奇,自己去看就是,我拦着你不成?”

紫鹃笑道:“姑娘不说,哪有我们擅做主张的道理?我之前见送来的东西都精致的很,可见扬州是何等好地方了,怪道能养出姑娘这样神仙似的人物呢。”

黛玉啐道:“行了行了,我不过说了一句就引出你这么多话来,你既然要看……去把那箱子拿过来吧。”

比起之前的大箱子,这小箱子就小巧多了,十来岁的雪雁也能轻松抱过来。

黛玉自己也很好奇这里头会是什么。

待箱子打开,雪雁不由哎了一声:“就是些……书?”

这箱子不大,里头却还整整齐齐的装了半箱的书,黛玉随手翻了几本,都是些游记小品之类用来解闷的书,只是翻到下头一本的时候,蓝色封皮上熟悉的字体让黛玉手下一顿,随即把手上的书一并放下道:“就是些解闷的闲书,这边是什么?”

箱子的另一边装着几个小匣子。

黛玉打开其中一个,却见里头整整齐齐放着一叠银票,共有近两千两之数,另外的两个匣子里就是一些散碎银子和金银锞子。

雪雁道:“老爷还送银子来?”

黛玉抿唇笑道:“这不是快过年了?”

当然,黛玉心中知道这些银子恐怕不是为过年,而是为了让她在贾府过的好些。

她一个小姑娘,给的银子太多也不好,如今这般就刚好。

这么说着,黛玉把那几个匣子递给紫鹃道:“银票就先收起来,碎银子就放在外头用,那一盒金银锞子你和雪雁拿去玩吧。”

紫鹃道:“姑娘,这如何使得……”

那金银锞子加起来也是不小的数目呢。

黛玉道:“给你就拿着,竟还有嫌弃银子不好的?”

说罢也不理紫鹃,自去看箱子里剩下的东西了。

紫鹃知道她性子,也只好把东西收下,心中却想着,林姑娘平日虽有些小性,但却不是小气刻薄之人,待他们这些丫鬟下人也向来宽容,这样的主子反倒比那看着处处玲珑妥帖的要好相处呢。

黛玉却见那小箱子里最后却剩了个铜管样子的东西。

金色的外表闪着金属的光泽,两头有花鸟云纹装饰,拿在手里十分轻巧,不知是什么东西。

雪雁道:“姑娘,这下头还有一封信呢。”

信未封口,黛玉忙抽出来看,就见上面是一行行她熟悉的小楷字体,写着的正是这铜管的名字叫做万花筒,往后就是介绍这万花筒是何种东西,该怎么使用之类。

黛玉照着上面所说,将铜管的一头凑近眼前,果然见到其内部有颜色鲜艳的花纹图形显现,另一只手配合转动,看到的花纹就随之不停变换起来,就算是黛玉也不由为这奇妙的景象吸引,一时竟舍不得放下。

一旁的雪雁见她拿着个铜管看来看去,不知是什么趣味,不由在旁边催促的好几声,黛玉这才回神,把手中的万花筒递给她:“喏,眼睛从这头往里面看,另一只手转动另一头……”

雪雁照着她说的做,一下子就惊喜的叫起来:“呀!姑娘,这是什么东西,真好看,里头的花样还会变呢!”

黛玉由着她玩,自己却看着那熟悉的小楷,那纸张下头有一个小小的梅花印记,和黛玉之前让人收着的笔墨纸砚上的印记如出一辙。

在扬州,少有人不知道这个梅花图案的。

这是陈家作坊的标志,也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东西。

陈孝祖极擅书画,无论是先帝还是当今圣人都数次夸赞过,但陈孝祖向来讲究,他的笔墨纸砚都有专用的,这便是陈家自己家里的作坊。

陈家的作坊以工艺精致,品质上乘出名,如果给大晋的文房用品排个前后,陈家出的一定是精品中的精品。

但这陈家作坊的东西从不对外售卖,只供自家人使用,外人虽然听说其名,却少有能够用上的,可谓一纸难求。

不过每年年底,若有多余积压的,也会在陈家的书斋售卖一部分,数量少价格高,而这些上头就带有标志性的梅花图案,陈家的作坊都是自家用,并没有取什么名号,人们就干脆以梅花纸,梅花笔一类的名号称之。

黛玉今日一见那东西,就知道这必定是陈家的梅花纸了,这东西每年售卖的数量极少,林如海也不一定买得到的,这回能送来那么满满当当的一箱,黛玉就知道那肯定不是林如海送的,如此她又怎么舍得当做寻常的笔墨纸砚拿去送人。

至于说万花筒嘛,黛玉之前从未听说,而且陈家的作坊也不产这些东西,他们专心文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