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喜,把这野小子打出去。”
随着徐大官人一声高喊,从东厢房后面跑来一个小厮,抡起大棒追着朱辉一阵乱舞……
机警的朱辉躲过殴打,跑到何氏夫人的近前,把玉坠交到她的手中。
这何氏手捧玉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感觉天旋地转,瞬间晕倒在地。
趁着朱辉搀扶何氏之机,徐大官人和徐喜一起动手,抹肩头拢二背,就把他给捆上了。
“你这野种,知道我家大官人是谁吗?不知死的东西!”
“徐喜,少和他废话,快把这小子送到应天府衙门。”
朱辉毫不胆怯,瞪着大眼睛讲道:“那咱们就去见官吧,实话告诉你,汤大官人回来了,鸠占鹊巢的是你,咱等着大老爷来判。”
徐大官人闻听放声大笑,连声讲道:“好、好、好、那就等大老爷判吧。”
于是,徐喜拉起朱辉便往外走……
徐大官人追到门外,喊道:“徐喜,告诉蔡大老爷,此人是倭寇,光天化日之下入舍抢劫,直接判他斩立决。”
眼看着朱辉被绑走了,汤景已经完全明白家里所出何事,但他毫无办法,只好抹着眼泪悄悄跟在他们身后。
把朱辉押走之后,徐大官人抱起何氏,讲道:“你不用怕,就算那死鬼汤景回来了!他犯下海禁其罪当诛,你给我在家待好了,哪儿也不许去!老叔公至仕还乡,已经回到松江府,银子咱们也准备好了,你带上孩子跟我回趟老家,顺便买上千顷良田。”
这何氏双眼直勾勾发愣,脑海一片空白,徐大官人发现她快傻了,便叫来两个小女孩,把她给扶进屋。
徐大官人压根没当回事,在院子里喝会儿茶、逗会儿鸟,等待一个多时辰,还不见徐喜回来,不耐烦地讲道:“今天蔡大老爷办事,为何如此磨叽?”。
不一会儿,见丧眉耷眼的徐喜回来了,徐大官人问道:“把他交给蔡大老爷不就完了?为何等这么久?赶快去请镖局,准备回松江。”
“老爷,怕咱们走不了啦。”
“什么事走不了?谁还能拦得住我不成?”
“老爷,确实是汤景回来了,刚才跟着我到了应天府,把你给告了。”
“把我告了……”
徐大官人一听,差点乐趴下……
“嗯,确实把你告了!”
“那蔡大老爷怎么说?”
“禀老爷,今儿一大早,蔡大老爷接到圣旨突然回京,京城来了位海大老爷今日履新,他接下了汤景的状纸。”
完全出乎意料,徐大官人大吃一惊!
“为何这么快?这是哪位海大老爷?”
“回老爷话,就是大名鼎鼎的海笔架,敢抓胡宗宪家大公子的海瑞。”
早听说海瑞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徐大官人还没见识过,但他知道,其叔叔徐阶对海瑞恩重如山,相信不会把自己怎么样。
“汤景想告,就让他告去。”
注:皇极殿,指今太和殿,又称金銮殿。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五月,王冲和郭奕在琉球追杀林一官,汤景带着朱辉回到南京,许仪后和朱均旺在朝鲜遭绑架,遇马五而重获自由;此时,许灵儿再次返回日本……
新君登基,万象更新,隆庆皇帝开始着手选秀女,以填充后宫,规矩依然承明祖之制:凡天子、亲王之后宫妃嫔,慎选良家女为之。
半年多来,除医、巫、商贾和百工家之女子,从全国挑选来十三至十六岁少女六千余人,全部云集京师紫禁城西华门外,等待大内派太监和稳婆进行挑选。
第一天,每五百秀女排成一行,首先从整体外形进行选拔,排除掉那些太高、太矮、太肥、太瘦的,先行刷掉一批。
第二天,每百名秀女排成一行,这个挑选过程分外仔细,先是稳婆从五官入手,检查耳、目、口、鼻、发、肤、领、肩、背等是否周正,若有一处不周正的,就得落选;这一关过了,太监会让秀女自己说出籍贯、姓名、年岁等,若声音混浊、嗓音粗浊,或应对慌张者,也会被淘汰。
第三天,由太监来执行,根据宫里的考核标准,先用尺量女子的手足,然后,让她们行走数十步,对于手腕稍短、手指略粗,或举止轻浮者,再加以淘汰。
如此三天下来,剩下的秀女已不足千人,负责选秀的大太监黄锦,垂头丧气地来给隆庆皇帝汇报情况:
“启禀我主万岁,三日来,老奴都累趴下了,按陛下给老奴提供的体貌特征,始终也没有找到那徽州籍贯罗姓女子,等老奴忙完这几日,再挑选心腹之人,前往应天、江浙、徽州一带私访,一定将那罗姓女子带进宫。”
隆庆皇帝闻听分外沮丧,答道:“此事不可声张。这罗姓女子乃犯官之后,恐怕早已改了姓氏,也罢,就不用再去私访了,以免招惹朝野非议。”
黄锦伏地叩首,接着奏道:“万岁圣明,三日来,老奴查看秀女六千余人,累得是头晕眼花,可是,寻找徽州罗姓女子之事,不知被哪个多嘴的奴才传扬出去,老奴听说,已经遭人非议了。”
“当年,贼子严世蕃小儿曾经狂言,天子的儿子尚且要给他送银子。说的就是朕。那时候,朕作为太子,在先帝和几位大学士面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确实通过这罗姓女子之父,暗中给那严世蕃送过银子。如今,这罗姓女子之父已被正法,听说在东窗事发之前,他早把一家老小送回乡下,这些事已过去很多年,难道还有人记得此事?到底何人在非议朕?”
“文渊阁大学士徐阶。”
“徐阶!朕知道了。”
次日早朝,天还没有亮,文武百官聚齐在皇极殿叩拜皇帝。
隆庆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俯视群臣片刻,开始讲道:“众爱卿平身,你们都是先帝之老臣,如今海疆平定,蒙古鞑靼部也已言和,可谓普天同庆、四海升平,朕要正士习、纠官邪、安民生、足国用,各位爱卿可有何良策?”
大学士李春芳出班奏道:“福建涂巡抚上书:请求打开海上贸易,变私下贩卖为公开贩卖,臣深以为是,此事可安民生、足国用。”
隆庆皇帝问道:“何人能主持恤商与开关之事?”
李春芳早有准备:“臣举荐高拱。”
这时,隆庆皇帝把目光洒向群臣,突然问道:“徐大学士,你怎么看?”
“微臣以为,先帝时深受‘南倭北虏’之患,民间尚有疾苦,当力行节俭,以儆效尤,必能正士习、纠官邪、安民生、足国用。”
听罢徐阶之言,隆庆皇帝很不高兴!
“朕登基大位以来,还是第一次遴选秀女,征集六千余人,朕体恤民生,留在宫里不过百人,这还不是厉行节俭?把道士王金、申世恩,方士刘文斌等妖孽,一并逮捕法办、下狱论死,难道不是革旧弊、惩奸恶?徐阶,你老了。”
对于皇帝的自我辩护,徐阶没什么好说的,下朝回到家,便写下一份告老还乡的辞呈,很快就获得隆庆皇帝的批复,然而,朝野上下对此事看法各异、议论纷纷……
以邹应龙为首的不少官员,上奏章极力挽留;另有给事中张齐等人上疏,严厉弹劾徐阶,弄得隆庆皇帝左右为难。
这一日,隆庆皇帝把高拱招进宫,由于他平时深受徐阶的器重,又是老臣李春芳推荐的,想听听他有何高见。
“高拱,对徐阶致仕回乡一事,朕问你怎么看?”
这高拱刚从外放之地回京不久,在徐阶的举荐下,他才进入内阁,排名在徐阶之后,对于这个问题,确实让他很难回答。
沉思片刻,高拱答道:“陛下,此事可问问海瑞。”
隆庆皇帝顿时一愣,颇有疑惑地问道:“为什么要问海瑞?”
“陛下,想当初海瑞弹劾先帝,本该问斩,正是徐阶等人营救,才没杀他,微臣以为,这位铁骨铮铮的忠臣,正是先帝刻意留给陛下的。”
“言之有理。朕初登大位,所做第一件事,就是赦免海瑞,让他官复原职,接着,又升他为大理寺卿。高拱,就让他上个折子吧。”
于是,高拱立刻从怀中掏出一份奏折,通过太监递给隆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