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个新设部门,具有很令人看好的发展机会,他打算前往帮衬着李之做些副使工作。
原因来自于其父关鲁公的暗中指点,关鲁公年轻时候虽说并非真正行伍出身,却也为太宗征战过沙场,照理说有资质荣任一方重权。
但关家祖训曾明确标注,他们家族几代人丁不旺,最安全的处事之道,就是远离权力争斗核心区域,因而关鲁公才会在文官职位上一待就是几十年。
对于关铭这个唯一后代,关鲁公同样希望儿子走自己的老路。
关铭这个尚书令一职事出意外,就是李之与临淮郡王为其争取来,那时候关鲁公之所以同意,意在自己儿子能在从政履历上多一些资质。
因此,由中央部门到地方专署,是他们关家第二步目标,于是在得知新设市舶使为为李之量身打造后,关鲁公就有些沉不住气了。
不仅市舶使发展前景被看好,更重要的是更认同李之的个人能力。
新设使节及下属各职本身就是大热门,不想存在已久的那些老府署衙门口,这样的职位得到功绩更容易一些,关鲁公深知不早做打算,有的是人抢破头。
但关铭一经提出,却被李之指出另一条道,那就是自己的另一虚职使节,朔方节度使。
关铭现今尚书省尚书令一职,与节度使同属于正二品官,若是前往市舶使担任副使就有降阶名声,虽说朝中有人,其影响力几乎忽略不谈,但也无法与平阶调动更展现其身份的重要性。
满朝上下都知关家人无意于仕途上的实权掌控,地位更高一些的文职位置才是最终目的,因而那种潜在影响力只会降到更低。
不过李之的意见更显高明,而且目前朔方节度使真正权利,掌握在兵部尚书李奇手里,关家与四王南江王又有世代交好渊源,无疑那个职位,最适合关铭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晋阶模式,简捷且风险最低。
于是,二人当时就拉过来留在明王府的李奇,三方交流之后一拍即合,因而才有此时此刻李之对李旦的言语试探。
之所以找这位皇子,李之用意更深,当时只有他一人深知,未来武后倒台后的皇权最终继位者是李隆基,而此人正是此位皇子的亲生儿子。
作为长安城皇权临时执守,李旦存在的意义象征着皇帝坐殿亲政,其性质可是非同小可。
就是这样的身份,却如参加私交老友婚礼一般,在明王府由午时一直会待到晚宴开始,试想整个大唐,有哪一人可享受如此待遇?
也就是说,自李旦出现的那一刻,李之的大婚就注定不再归于低调范畴,时辰未到,城内大半区域,早已成为恐怖的人潮汹涌。
卫戊军队身影布满了大街小巷,各处城内只许出不许进,严阵以待去年那场浩大阵势后的又一盛景。
随后开启的申时封王大会,李之并非第一主角,同时被递补十王的,还有位叫做李吉李彭玉的皇室后裔,这人之前名声并不显,此次被提拔,外界认为,其中的陪绑意味更浓一些。
但通过李旦介绍,李之就知道了,此人为李姓皇族中,偏向与武后一系的新兴势力代表,本人虽在朝廷不显山露水,却是军中唐代早期既已存在的藩镇割据势力之一、幽州节度使的三代后人。
尽管李旦不曾明言,李之也知是高宗与武后商议后的借以平衡之举,不过李之并未向心里去,此人上两辈名气很大,至于李吉,历史上从没有丁点记载,应该属于政治过客一类的昙花一现人物。
封王大会,实际上二位新晋王也并非关键人物,以此来彰显李姓皇族才是主要目的。
李之也只是在大会伊始在主席台上露了一面,全程风头就被李旦的巡城花车完全占据了。
如今高宗仅余两个儿子,此李旦虽非太子,政治待遇却如同于皇权继位者,原因就在于太子与他这个皇子间,并不存在严酷斗争,兄弟二人感情极好。
往年不定时皇族巡城花车,亦多为皇太子级别,以皇上之名御驾城廓,与百姓同欢,但凡有此举动,名目皆借由某一盛大庆典,重要节日,特殊意义的祭典等等。
不过以封王大会做由头尚属首次,其特殊性还存在着,更晚间李之这位新晋王的大婚,其潜在含义,在长安城大人物层面所引起的暗中猜测,更值得他们关注与深思。
李之无心关心这些,此时跟随在头车身后还有另一任务,就是严保皇子李旦的巡城安全问题。
花车巡城举动,在阶级分明的大唐,不仅是件严肃的政治秀,还是得到数不尽的、雀跃兴奋至眼泪横流普通百姓拥护的当权者荣耀感知。
这类后世看来近乎于充斥着虚荣心的皇家做派,在那个皇权为天的封建制度下,可是种不可或缺的民意拥护最直接体现,像是尧舜禹与,威仪天下,皇恩浩荡,万民景仰,英明神武,爱民如子,勤政为民,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千古一帝,恩泽天下等等歌颂皇帝的语句,多来自于皇权巡城这等盛景下的具体而且鲜明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