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把您老吓得,我也就是信口一说,即使真有打算去,也是等自己真的进入宗师境界。而且说实话,我还真对佛门中所谓圣物无感,只是有些好奇罢了!”
“不行,你小子得在我老人家面前发誓,不得前往那一地探甚隐秘,除非我死了!”
见老明王真的动怒了,李之连忙作揖道歉:“您老人家可不能和我一般见识,我终归才有二十岁,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自以为是,您可不能放任我就此沦落下去,还是要及时拉一把,将我看得牢牢地,也不强求,有个五十年就好了!”
李桐气得哭笑不得,“今年我七十挂零,再有五十年可就一百二十岁了,你见过几位活过这个年纪的?”
明王一旁笑言,“东诸山老祖宗将来就是一位!有正文这位神医在,活过百岁是没有问题的!”
李之随声附和,“仅仅活过百岁,我还能妄称神医?看着吧,准保至少五十年,也让您老多见到几个重重孙子,那时候明王府会是个怎样的庞大家族?”
二人这么一打岔,很快就令老明王眉开眼笑,李之可不想发什么誓,若有机会他还真想去探上一探。
“关于武三思一事,你是怎样打算的?据我所知,他们府中人,昨晚已去东诸山求见你了!”
笑过之后,老明王也没忘了正事。
“还能怎么样?我还是那个意思,只要那个李寅李万年,若非机缘巧合,生意上损折还是小事,或许常雨伯已经生死难知了。而且柳涧村造纸厂可是朝廷占大股,此举显然是有意谋反呐!”
李之给的这罪名可是不轻,但他手中尚方剑,以及看似毫无用场的皇室上卿尊号,除了大唐生死存亡大事,或边戌最紧危时刻,就是专门克制李姓皇家人的先斩后奏皇权加持,何况还有维护长安城商业发展的特权。
那个李寅既为李姓人,又有意图扰乱宣纸生产的阴险图谋,使用手中尚方剑,没有任何可质疑之处。
“既然你心中打定主意,就再坚持一把,武三思那里基本上默认了此等解决方式,就是不知靖王那里如何取舍!”明王也认同他的意见。
“靖王倒向太平公主一方不容置疑,而太平公主会是另一个武后,若此次靖王不肯就范,我就要好好与他掰扯掰扯了。我手中尚方剑有一隐藏玄机妙用,就是为李姓皇室铲除一切人心悖向之辈。获得此剑,我有三次免遭杀身之祸特权,把我逼急了,不通过圣上,我自己找上门去!”
他这话听似有些偏激,但对于二位明王来说,李姓家族内出现一个背叛者可是天大事件,而且是个三位王,这会直接影响到己方势力,以及高宗所暗中布置下来的一切。
试想,还未等李姓皇族复辟,自家内部先自相残杀,肆意倾轧,再多明招暗式只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存在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崩溃局面发生。
显然李之这番形容,很合老明王此时心境,直乐得他合不拢嘴:
“有你这番话就好!可不是我这个便宜爷爷故作高深莫测,而是因为,至少目前没有人能理解其中更深层面内涵。你以为一个一国之君是那么好当的?皇权核心层面斗争,远比世间是更加风谲云诡,能在此环境里一保皇权在握几十年之人,哪一个不是绝世聪睿之辈?所以,当今圣上想要刻意隐藏之事,世上又能有几人轻易猜得透?”
明王对自己父亲的话深以为然,“并非只有凭借超凡才能与智慧夺得天下的开国帝王,才具有万乘之才,成为万乘之君,完成一次朝代的生死轮回。有时候维持并以此向前跨进一步的国富民强,除了敏锐政治触觉与聪明才智之外,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律把持、戒骄戒躁,他们才能功成名就,与开国皇帝一起名垂青史。”
李之心下却不有些不以为然,在他之前认知,以及历史记载,唐高宗可是个饱受诟病的不明之君。
其早在还是太子之时,就与大他四岁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此女却乘机挟媚道蛊惑了唐高宗,受召纳为其昭仪,重新出山。
而武则天的回宫,从此令随后的历史都产生巨变,此人的诡诈阴险,诬陷当时太后王氏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引高宗下诏废黜王氏、萧淑妃皆为庶人,囚禁于宫中,王氏同母兄、萧淑妃族人全都流放于岭南。
接下来的废王立武,改换皇后问题,已超出皇帝家务事范围,高宗舅父长孙无忌、参与过太宗很多军政大事决策,被太宗视为忠烈之臣的褚遂良,均因反对被高宗先后贬官。
高宗敢冒违先帝之命风险,打破士族势力威胁,直接掌握政权,正是他不愿任人摆布,敢作敢为的具体表现,昏懦的皇帝是不可能有这种胆量和作为的。
但从此因为武则天,李姓皇族几乎就此被从中国版图上抹杀,在李之看来,高宗也就是在久病不愈后,武则天进一步掌握政权,她一方面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一方面又组织力量,培植私人势力,为自己进一步掌权做准备。
眼看得武氏一步步势大,高宗才有时间反省这一切,继而真正逼迫他本该有的强大智慧与帝王谋略,尽管为时已晚,却也确有相当政治才能,同样是勿庸置疑的。
早在七年前,高宗朝政主要假借与武氏共同商议处理,但仍掌握实权,巧施妙手,令武后的支持者李义府、许敬宗等先后倒台。
武后政敌及家属拜相,王废后族兄王方翼也受到任用,拟定《内训》和《外戚诫》压制武家人兴风作浪。
武后对此皆无可奈何,才有的随后借由出走洛阳,竭尽全力打造自己的势力,为将来篡位谋取皇权打造坚实根基。
因而李之对于其的救治,更多出于自身很发展考虑,观高宗堪称凄惨的后半生,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就是他对高宗最真实的评价。
但旁人没有他先知先觉能力,并不知重症加身的二十一年来,高宗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各方面巨大攻击,都与武则天有极大关系。
故此,他们对高宗的认知,远不如李之更洞悉其中。
不过李之并不想表达出来,盖因高宗总算是迷途知返,并为唯余两名皇子布下目前他所能动用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