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正清文绮堂又迎来几人,却是懿懿公主与老父亲关鲁公,而关铭也一起来到,却是眼见生意忙碌,早就加入帮衬队伍当中。
知道关鲁公会对自己有要事相告,李之就安排清绮几女引领众人先行抵达,包括懿懿公主兄妹。
而他则与关鲁公步行其后,目的借机深谈。
“前日你走后不久,我先是一人前往觐见圣上。谈及采文一事之后,圣上挥退左右以及二位皇子,一语直接道破你在其中所起到商业作用。虽不知圣上所言来处,但也听出来,他对我等之前商议事略有耳闻,原本以为是你刻意透露,却是由圣上紧接着道明为他自行推测出来!”
“圣上对于诸事绝对拥有极精明洞察力,关于那一柄尚方剑,我就感觉出,老人家处理事宜之高举深藏,其中处高远瞻力,实在是难以揣摩!”
“这也是一众老臣依旧对圣上报以足够信心之处!眼见到圣上那一晚犀利凝视眼神,我就禁不住全盘托出,圣上沉思良久,就嘱咐我连夜召集淞王、明王、轩王即时进宫谏言。为防止旁人知晓,我一人沿原路转回,另有李楹快马追上,并陪我一一拜访三王府邸,并分别在约定好时间、地点聚齐,再次通过一道密门返回宫内,那时不过四更将过,寅时初始!”
“老爷子,容我插一句,您与三王之前没有提前约定好?据临淮郡王大人转告与我,可是你们一同前往。”
“之前的确是如此打算,但淞王接到李楹某种讯息,就临时放弃了这种约定,那时已是当晚亥时将至!”
“我想应该是送我的那位马夫传递的消息,那人是李楹麾下之人,应该是考虑到圣上病体初愈,以及进出隐秘性问题。”
“这些我就不知情了,但显然此举得到圣上侧面证实,因为后来他讲到了此类问题。大体意思就是讲,就应该慎重行事,即使他那两位皇子,也不在他充分信任之列,因为此事牵扯到了他们的亲生母亲!”
“看来李楹得到圣上暗中警示,在我退出之时,曾有短暂时间,圣上有单独面对李楹片刻,但他很快就跟了来,完全没有招致二位皇子注意到,因为即使我也毫无察觉!不好意思,老人家,将您思路岔开了一下,您老接着讲!”
“于是,圣上听由我等细细将长安城未来商业发展计划叙述一遍,其中并未涉及到前期有关你一丝一毫,但接下来圣上却是第一句话就提到了你,因为按照他话里意思,我们几人都没有如此商业远瞻能力!实际上,我们所商议之事,也是圣上老人家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但因为病痛原因,迟迟拿不出具体实施方案!也就是说,圣上十分赞同我们的计划,将到对未来局势担忧,圣上他老人家有那么一刻眼噙泪水,两手微颤,显是心内波动极大。”
讲到这里,经过了一处有兵丁、官员聚集之地,两人间谈话短暂暂停,并有不少人与二人打招呼,显然除了关鲁公之外,他们对于李之这个年轻人也不再陌生。
李之点头,“《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同时,也强调人之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原则。虽以道家思想为主,但对儒家说教并不排斥。文中强调了读书之重要、孝义之可贵,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儒家精神,与全书所弥漫道家思想有所不合。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之人,均可以中看到自己认可格言,使之具有广泛代表性。”
那人颔首给予肯定,“我也听闻《增广贤文》以有韵谚语,与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勤劳朴实、吃苦耐劳优良传统。我认为将之视为宝贵精神财富没有任何问题!”
俞太尉未置可否,而是望向李之:“李先生,可否念诵其中几句,也好令我等提前了解一下?”
尽管他极想帮助李之,但也要注重所著之物之严谨性与传播性,更不能夹杂政事涉及。
“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皆是些关于社会、人生方面内容,经过人世沧桑、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之格言。再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等;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
“这就成了,由谚语、俗语所集汇,又涉三道之精粹,正向引导、反向警示兼而有之,其意义已经极为要甚,必会引来众相关注。我们有这个著作拿出来,足以称得上鸿图开业巨作了!”那名老者欣喜道。
李之补充,“这可并非我个人著作,而是借用了无数名家言辞与民间谚俚之语,而且个人认知有限,需要各位予以补齐修缮,就已经为圣贤讲堂集体智慧之结晶,可万万不可单署名号!”
“那样岂不是过于委屈与你了?”俞太尉笑了。
“哪里有甚委屈可言,我本来就是种积攒他人词汇举动,目的也仅出于民间学堂普及,可没有半点功利性心理作祟!再说了,盗用他人之言辞可不是个良好名声,可不敢拾人牙慧而助于己名,教育后代乃我文人墨士理当之责,万万不能籍此留名!”
众人纷纷点头,他所讲无疑是在奉行文人予以世人教化之当责,通俗点说,就是在编著一部教学讲义而已,署不署名谓还真是无有必要。
但这等著作签署上圣贤讲堂大名就是例外一回事了,往大里讲,是在帮着朝廷成就教养后代责任,往小里讲,是在为圣贤讲堂树立声威。
于是,到场所有人,对李之好感飙升,而且是因发乎由心的敬佩所渲染,也使得他转眼间,就被翰林书院一系正式接纳了。
接下来,随着李之一字一句缓缓道来,众人面上笑意也越发转至凝重,因为通篇文字从表面上听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极强逻辑。
全文对人性认识以“性本恶”为前提,以冷峻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就如“贫居闹世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