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身家别支米

大唐官 幸运的苏拉 2303 字 11个月前

当然最后一品,是高岳最为震撼之举,他一改原本营田所获全部上缴军府的规定,而是要求这部分所得粮食,留给营田士兵为“身家别支米”,所有权归士兵自家掌握,来调动他们营田的积极性。

三品比例为“四四二”。

即十万石粟米的话,四万石归属度支司的营田巡院,四万石归节度使的储备粮,二万石由营田士兵及家庭所有。

这个举措对于高岳来说当然不陌生,包某到户和集体协作社的结合

当然整个物资的调配权还在牢牢掌握在高岳手中的,因他的角色是双面的,摄灵台县令、权知原州行在(等于半个刺史)这两个职务,属泾原节度使下辖;而营田判官、征马使和押蕃落使这些,又属于中央的使职差遣。

商定后,朱泚拍着胸脯保证,营田的规划由他随即亲自上奏朝廷。

“那太好了,马上仆便要在百里筑城。”

“筑城方面,逸崧可有心得?”韦皋问到。

“四个字,军城合一。”高岳不慌不忙。

而后高岳和韦皋又暗中互相使个眼色,待到坐定后,还没等酒菜声乐,高岳就迫不及待地向朱泚建议说:

“依仆的愚见,先前陇州多年战事,业已残破,可先让韦城武于汧阳城(即千阳)营田。汧阳西有陇山,东有汧山,与凤翔、泾州良原皆有狭窄河谷相连,乃是枕山靠水、易守难攻的中枢,再加上可得水源灌溉,牧草丰美,是最适合不过的屯田之地。?”

“好!就依逸崧所说的办。”朱泚坐在席位上,当即伸手,表示完全赞同,然后又笑起来,几乎算是巴结韦皋与高岳了,“啊呀,先前神策招讨行营经由凤翔入蜀时,老夫还慨叹逸崧这样的人才未能入我幕府中来,可现在泾州城兵变后,老夫也算是因祸得福,同时得了城武与逸崧二位,不亚于卧龙凤雏啊!”

“节下慎言,岂可自比汉昭烈帝?”韦皋当即批评道。

“哦,哈哈哈哈,失言失言。”朱泚急忙扶额笑着道歉。

接着高岳又建言:“那这原州行在和度支的钱财关系?”

原来,先前杨炎搞出的两项制度:“税米三分制”和“食出界粮”,高岳一直在揣摩研究,这两项制度其实是唐朝而今军事政治机器上两个并列的部件:三分制下,税赋分为上供(给中央)、留使(给节度使)和留州(给节度使下诸州),如此节度使用来养本镇士兵、军府的“军资钱”,其实就是三分当中的“留使”部分;但节度使的镇兵一旦出界(辖境)作战,那就得中央的“度支”来出钱出粮。

不过在西北边州的军费又有特殊性,按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年)年间王彦威所作的《供军图》所言,当时唐朝养了九十九万军队,“自留州留使兵士衣赐之外,其余四十万众,仰给度支”。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当时整个天下,我们稍微四舍五入下,算作一百万军队,那么有六十万是方镇兵或州兵,这些军队大多分布在关东、东南、西南诸地区,其中方镇兵由节度使用“留使”的钱粮养着,州兵由各州刺史用“留州”的钱粮养着,只有到出界作战时才会动用到中央度支的钱。

那么剩下四十万兵是哪里的?答案是西北边军、神策军(直属中央的机动军事力量)、北衙六军(老牌禁卫军,处于半废状态)、金吾威远(金吾军、威远营,皇城内的治安军),还有每年秋天从各地抽来的防秋兵,加在一起四十万,这部分士兵他们的衣服、口粮和加赐,都是度支统一拨给的。

其实高岳这次来泾州南的百里、灵台和良原设“原州行在”,实施营田,名目上也是属中央度支派遣来的,即“度支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