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北游进入南中七府的境内之后,随处可见战火席卷之后的痕迹,接近十年的来回拉锯大战,使这七府之地沦为一片焦土,十室九空,田地荒芜,一路行来,徐北游双目所见皆是一片萧条荒凉,难以与号称“天府之国”的蜀州联系起来。
过了南中七府,便是进了南疆境内,这里又被称作十万大山之地,顾名思义,一山连着一山,一山接着一山,连绵不绝,其中林木参天,路少人稀,又是瘴气横生,大军难以进驻,历来都是蛮族的天然屏障,每每中原王朝征伐蛮族,只要蛮族退入其中,中军大军便无可奈何,此举与草原各部远赴热海颇有相同之处。
当年林寒之所以能将大军开进十万大山,除了西北军将士精锐善战之外,再有就是当时萧煜麾下有一位巫教长老,名叫紫水阳,熟悉南疆情形和各种巫教秘术。林寒因为蜀乱之事向姐夫萧煜求援,萧煜虽然恼怒林寒擅自行事逼反了蜀州世家,但他也想趁这个机会将蜀州上下清理一遍,以免生出祸患,于是便将紫水阳派到林寒身边。紫水阳出身于东南巫教,对于十万大山可谓轻车熟路,应对瘴气之法更是信手拈来,他写下一张药方,然后让林寒在军营中支起大锅按方熬药,然后将药汁分发给军中将士饮用,每日早晚各一次,日日不停,如此便可视瘴气于无物。
林寒依法行事,然后派遣少量斥候试探,发现果然不怕瘴气,继而在紫水阳的引领下,大军动身,开进南疆。
可惜的是,如今朝廷中再没有紫水阳这样的巫教长老,而这位等同是叛门而出的巫教长老也没有留下传人,否则魏禁大可效仿当年林寒之事,顺势攻入南疆,就不会有今日进退维谷的局面。
当然,瘴气仅仅只是蛮族的天然屏障之一,更为制约大军行动的还有其复杂地势,在此等崎岖山地,不但骑兵无法行动,就连重甲步兵同样难有作为,反倒是南疆蛮族有一种身着藤甲的藤甲兵,攀山越岭如履平地,敏捷如猿猴,在十万大山中如鱼得水。
最后一点,南疆蛮族在退入十万大山之后,就彻底化整为零,以寨子为单位,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十万大山各处,让大军无法与之形成决战之势,正因这个原因,当年林寒攻入南疆灭寨无数,仍是没有真正伤及其根本元气,最终在粮草后援难以为继的情形下不得不退出南疆。
这些蛮族寨子按照位置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最外围是从南中七府退至此地的蛮族,因为与外界有所来往,而被蔑称为熟蛮,中间位置是世代居住在此地的蛮族,从不与中原人有什么往来,如避世之人,则被称作生蛮,而位于最为内层核心地带的就是能够与剑宗和天机阁等宗门并列齐名的巫教。
俗世中有王朝更迭,修士们的各大宗门也是如此,不外乎盛极而衰、分分合合的趋势。曾经盛极一时的玄门因为三大道君不合而演变为今日的道门和剑宗,以至于让西方教后来居上,不过紧接着后者因为教义之争,又是一分为三,分别是留在发源之地的金刚寺,传至草原的摩轮寺,以及盛于中原的佛门禅宗。再有就是圣人传道的儒门,糅合诸家的玄教等等,都曾登临天下,而在道门之前,真正的霸主是巫教。
修士一词,传自上古时代的练气士之说,后来道门独尊,练气士又被称作修道之人,两相结合之后便成了修士,不过当时的巫教并不以修士或练气士自居,而是自称为巫,修为有成者可称大巫,相当于今日的地仙修士,有十二位长老共同掌管巫教,被称之为十二祖巫。
祖巫是尊称,大致是巫教祖师之意,其修为境界大概相当于道门中的神仙境界。据说十二位祖巫可结一恢宏阵势,撼天震地。当时的道祖虽已成就天仙,但只有三位弟子,还未立教,能与巫教抗衡者唯有天下万民共主的东皇,当时东皇麾下有诸多能人异士,丝毫不逊于巫教,而双方的处境则有些类似于今日的大齐和道门,相看两相厌,终是大打出手,据说东皇以全国之力集合了三百六十五名上古练气士布成周天大阵来对抗十二祖巫,最终的结果是双方玉石俱焚,东皇身死,其麾下国度很快四分五裂,而巫教失去十二位祖巫之后,也一蹶不振,再不复当年的鼎盛繁荣,及至后来,儒释道三家崛起,巫教不得不放弃祖庭祁山,迁至十万大山之中。
如今的巫教大长老祝九阴,如果放到巫教鼎盛之时,不过是个大巫身份,可时至今日,道祖和三大道君俱已不在,仅仅一位大巫就能位列天机榜上。
徐北游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预感,他也许要与这位大巫战上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