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修炼者的出现,在这群特殊的人群中,也会出现心觉强大的修炼者,他们能够依靠修炼手段增强心觉,预知未来发生的事情,这种准确率大大提高,甚至是百分之百。
在第六感证实之后,又有医学者提出假设,会不会人类身上存在第七感呢?
经过多方查询资料之后,他们终于在佛教典籍中找到,确实存在第七感,而这第七感在佛教的翻译为末那识。
即佛教八识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人类探索的第六感,在佛教中即为意识。
意识就是第六感,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在佛教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作用。
在佛教中的修行者认为,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等等作用。
而后,佛教又延伸出末那、阿赖耶第七识和第八识,这也是医学者不敢想象的存在意义,又到底该如何去探其源头和结果呢!
末那识在佛教的解释为:是以意识为根本,使意识诞生自我意识,即为“我识”。
佛教高僧认为,当“我识”达到“我执”的程度,便会形成烦恼的根本,所以末那识自然而存在,只是普通人无法认知而已。
而“我执”的这种具体表现,它是种子的形式,又潜藏在第八识阿赖耶识中。
在佛教的《金刚经》中,又提到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种“我执”的表现,逐渐演化为贪、憎、痴、疑、色等等烦恼,也就是佛教最为忌讳的邪恶根源。
末那识是人类潜意识中的范围,它本身不具有造作善恶之业,却因为自我意识的衍生,逐渐让意识升起自私自利的种种根源。
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而末那识以种子的形式,寄托在阿赖耶识中。
佛教高僧认为,阿赖耶识是本性妄心的结合体,在佛教典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又详细的解释了其本性无名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