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第 27 章

人皆分一碗,陈衍挑出一根,放到文萱郡主的清汤里。相传武帝与众臣相谈,说相书上上说人中长一寸寿便有100,东方朔讽刺说彭祖活了800岁,人中岂非八寸长。这讽刺的小故事流传下来,却被人们解读成面长寿长,而“添面”即“添寿”。陈衍为帝王,位最高,其母寿春大长公主尚且要排在他后面,这一路添下去……到最后放到文萱郡主这里,便是一碗包含祝福的“寿面”。

文萱郡主先是郑重谢过两位尊长:“谢陛下,谢母亲。”

“……也谢过诸位好友与我小侄,为我’添寿’!”她瞧一眼魏琅,故意将他排在最后面还称呼“小侄”,显然是在逗他。

魏琅一僵,讨饶道:“姑姑……”

众人忍俊不禁,文萱也抿唇笑,今天皇帝亲自给她“添寿”,虽说很是荣幸。但圣人在,言行举止都不得放肆,直到这时候她才敢小小开了个玩笑,活跃活跃气氛。她年纪还轻,不喜肃穆,若无欢笑便觉无趣。

陈衍听这姑侄二人笑闹,也不觉莞尔。他执箸,看案上摆的一碗面。面是淡黄色的,堆在一起便呈白雪,拥鸡汤黄油,配菌菇青蔬草果木耳……色杂而不乱,汤纯而清澈,映出陈衍的一双眼睛,有些失焦。他看着面心里却想着另外的事情,脑海里忽然浮现出那一幕幕场景,让他不自觉地抬头望向林淡秾。

——她在吃面。

陈衍心道:倘若“添面”真能“添寿”,那他“前世”早就勒令天下人为她添一碗长寿之面了。

文萱郡主忍不住背过身去,笑了一下,又转回来严肃坐好。

而那边,寿春大长公主说得天花乱坠。魏琅听她说,红得已经不止是脸了,从脖子到领口都蔓延着红色。自己祖母给自己表叔——也是当今皇帝——讲自己写的随笔游记,夸得天花乱坠,魏琅都不敢瞧陈衍的脸色,整个人坐立不安。

陈衍倒是听得认真,间或还插了几句话。他闲暇时也读过一遍,觉得很有意思,不想作者竟是自己的姑姑的亲孙。寿春大长公主得他肯定,更加欢喜,眉飞色舞间将自己长孙夸了个遍,且越说越得意。

她虽然不满魏琅一直跟着赵东山在外面游学不归,但对自己的这个长孙仍旧是疼爱且骄傲的。要知道赵忏、赵东山先祖乃是名相赵哲,曾著有注《论语》三卷、《相国》一册,传于本家。赵忏习此,又著解说传世,魏琅得其青眼收为关门弟子,前途不可限量。寿春大长公主不是不识好歹之人,为了长孙的未来只能忍下祖孙分别之苦,任他们四处游学。

魏琅父母早亡,一直都是由祖父祖母带大的,感情自然深厚。祖孙分别数年少有见面,每每得到孙子的消息,寿春大长公主都会辗转反侧一宿,欢喜又忧愁。喜得是孙子跟着东山先生必然学业有成,愁的是祖孙相别。本是贵胄,却在外面挨冷受冻,不知道亲孙穿得好否、吃的好否。但一想到对方在外四处奔波劳碌,便知答案是否。大长公主只能暗自垂泪,为他寄送一些能用的东西。而到魏琅长大一些,便会寄送一些特产和自己的文章回来,《三人行记》是其第一本成书,大长公主收到后将它翻得滚瓜乱熟,其中内理深意全搞得清清楚楚,和陈衍对答起来,竟也能说得头头是道。

这一片拳拳爱护之心,可昭日月。

陈衍听完叹:“明达,很好呀。”这书瑕不掩瑜,况乎,对方还如此年轻。

大长公主与有荣焉。

在座列席,听大长公主一番讲解,也不禁觉得这本书简直“微言大义”、“戏说至理”。林淡秾抿唇轻笑,她也读过魏琅的这本游记。